王陽明的學問以「致良知」為核心,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凡事
都回歸到良知,先問自己的心這件事該不該做,如果該做就全力以赴
,即使結果不一定符合理想(因為還有外在環境的限制),但起碼在
現有的條件下,已經可以問心無愧了。一般人對「致良知」常見的疑
惑是良知也可能犯錯,如下列記載:
問:「據人心所知,多有誤欲作理,認賊作子處。何處乃見良知
?」先生曰:「爾以為何如?」曰:「心所安處,纔是良知。」曰:
「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傳習錄拾遺》)
理論上良知是至善的,但落到現實上,無論是內心還有私欲、習
氣的障蔽,或是外在知識、經驗的不足,良知的判斷的確有可能失準
。因此「致良知」是漸修漸磨的過程,通過不斷省察,發現原本以為
「安」的事不那麼「安」,良知照見、化除私欲的功力就會進一步提
升。人間的紛爭常來自於雙方都覺得「安」,拿自己的習慣、喜好和
別人對抗,如果雙方都反省找出「不安」之處,衝突就不會那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