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人性和世界是否過於樂觀?孟子的學生曹交曾經懷疑「人
皆可以為堯舜」的說法,孟子認為堯舜之道並不困難,只是人不求、
不為而已。在面對齊宣王時,孟子也認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
能也」,行王道並不是像「挾泰山以超北海」那種不可能做到的事,
而是像「為長者折枝」一樣容易。我們當然可以用各種現實條件去質
疑孟子的說法,就人性來說,人常有各種偏見、成見、意識型態的執
著,也經常受到情緒和欲望左右,一旦形成牢固的習慣,更是難以動
搖。就世界來說,天下一家的理想更是看不見有實現的一天,其中牽
涉到太多複雜因素,比如國際政治的角力。孟子怎能做出這樣的論斷
呢?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孟子這些話不是就現實層面來說,不然無論如
何都很難解釋得通。這些話的重點在於心靈層面,肯定人有自由意志
,人的選擇和行動是可以不受現實條件限制的,這對道德實踐來說是
必要的第一步。有太多人像曹交和齊宣王一樣,只看到現實的限制,
還沒開始就放棄了,認為自己一定做不到。因此孟子必須以這樣的說
法,重新喚醒人內在的動力和信心,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第三步;
但並不是說只要有第一步,接下來就完全沒問題,中間還有很多難題
、考驗要克服,這部分也不能忽視。有真誠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很多
時候說自己做不到,其實只是不想做的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