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天生德於予」看德與福的關係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1-30 09:45:34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
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
‧子罕》)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
從《論語》這兩章可以看出孔子的信念:有德者必有福。孔子在
周遊列國的過程當中曾經兩次遇到危難,一次是被匡人誤認為是魯國
的惡人陽虎,因而遭到圍困;另一次是宋國的司馬桓魋企圖殺害孔子
。孔子都保持鎮定和勇氣,認為憑藉道德和文化的力量,能夠順利度
過難關,匡人、桓魋害不到自己。周文王死後,孔子全盤繼承周的文
化傳統,又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建立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成
為儒家的宗師。上天賦予孔子的使命,便是將這珍貴的學說流傳到後
世。既然使命尚未完成,上天當然也就不會輕易地讓孔子死去。
是因為冥冥之中有什麼神秘力量在保護孔子嗎?恐怕也不必作如
此解釋,關鍵在於「天生德於予」,也就是人性內在的良善本質,孔
子的道德、學問觸碰到了「心之所同然」,具備感動人心的力量,「
得道者多助」,關鍵時刻自然能夠得到眾人協助而化險為夷。孔子確
實有這樣的自信,且正因為自信、從容、鎮定、勇氣,面對困境可以
做出更正確的選擇判斷,提高了存活的機率。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反面質疑:歷史上「好人沒好報」的例子也所
在多有,比如國文課本上常見的「貶謫文學」,有理想抱負、有才華
的文人比如屈原、陶淵明、柳宗元、蘇東坡等等,在政治上往往不得
志,甚至遭遇排斥打壓放逐,小人則往往握有權勢,位居要津。孔子
所言似乎也不能當成一種普遍的定律。
一方面我們可以說這些文人的德行不一定達到孔子的高度(傳統
上孔子被尊稱為聖人),感動人的程度當然也有限。另一方面,就算
真的因為堅持理想而死,君子的內心也不會有任何怨恨,如同孔子對
伯夷、叔齊的評論:「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因為人生的意義、價
值不必靠外在的結果來保證。從「心安理得」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也
算是另一種幸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