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為學以親故,不免業舉之累」。先生曰,「以親之故而
業舉為累於學,則治田以養其親者亦有累於學乎?先正云,『惟患奪
志』。但恐為學之志不真切耳」。(王陽明《傳習錄》卷上)
陽明說的「為學」應該是學存天理、去人欲,也就是立志作聖賢
。有學生問陽明:「因為父母的期望而參加科舉考試,不免妨礙了為
學。」陽明回答:「既然如此,那不參加科舉,改成種田奉養父母,
是不是也會妨礙為學呢?」陽明的意思是無論如何,人總是可以找到
「更重要、急迫的事情」當成藉口,把修身往後挪,並不是修身不重
要,相反地,修身才是一切的基礎,陽明說:「人生一世,惟有這件
事。」只是因為「為學之志不真切」才錯看了順序,不是事情本身的
問題。
修身就從當下開始,雖然謀生之事的確迫切,但無論如何都應該
抽出時間在修養上。修養也不是要人遠離世間事,至少就儒家來說是
如此,並不像佛教那樣要出家。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修養
就是對眼前當下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地去面對、反省,權衡、斟酌輕
重緩急,用最恰當的精神、氣力去處理而分毫不差。即使是科舉或種
田,也不必只從利益交換的角度去看(用知識或勞力換取生存資源,
因為父母或老闆的壓力而不得不做……),而是可以發掘出行動背後
的道德意義,比如通過讀聖賢書涵養身心,通過務農養成勤勞樸實的
性格,如此不僅不和修身衝突,更是修身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