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致良知的要點在於當下實踐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2-02 10:43:22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
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
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
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
盡要傾上,便浸壞他了。
聖人無所不知,只是知箇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箇天理。聖人
本體明白,故事事知箇天理所在,便去盡箇天理。不是本體明後,却
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王陽明《傳習錄‧卷下‧黃
直錄》)
陽明先生的這兩段話,令我想起基督教《聖經》的一句名言:「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
就夠了。」「各隨分限所及」就是活在當下,一般人之所以心中有各
種擔憂、恐慌、焦慮,原因在於注意力脫離當下的良知呈現,注意未
來不可知、不可測的結果;但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是「天下事物
,都便知得,便做得來」。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因此內心也不能安定
。陽明所說可以理解成將重心由外在轉移到內在,注意力放在當下該
做、能做的事情上,並且努力完成,心自然能夠靜定。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巨木是由小樹苗點滴生長而
成。同樣地,要做出一番道德事業,也不是一蹴可及,需要日積月累
的工夫;良知也是「事上磨練」,在推動道德事業的過程中,逐漸培
養茁壯。「知箇天理」、「能箇天理」、「盡箇天理」是當下實踐,
如果每天都能過得認真、充實、有意義,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自然
會獲得豐碩的成果;如果過分關注未來,企圖掌握一切,忽略了當下
實踐,反而會導致失敗。
陽明所說和「對未來預先作準備、規劃」並不衝突,事情的完成
需要各種資源,包括時間、人力、物力等等,如果缺少規劃,事情也
就不能順利完成,不合良知的判斷。但世間事瞬息萬變,即使預作規
劃,也未必就能夠完全按照原本的計畫進行,需要視情況調整。因此
最重要的還是心的靜定,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調整步調,重新找出當下
該做的事為何。掌握「當下實踐」才是致良知的要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