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人文學、生命之學和科學的不同之處在於:科學忠於客觀事實,
不過問人的感情和價值觀,因此比較容易形成明確穩定的判斷標準,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模糊地帶。但人生的意義何在?常常「公
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因此許多人
往往對人文學產生一種誤解:認為各式各樣的思想學說都只是個人主
觀的意見而已,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只是想法不同而已,
沒有優劣高低,大學教授不見得比小學生厲害。
上述說法當然是有問題的,人性有「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
兩層,就氣質之性的層次來說,當然要尊重每個人不同的興趣、喜好
、個性、資質等,比如你喜歡吃麵,我喜歡吃飯,不能說麵比飯好或
飯比麵好,只是個人喜好的差異而已。但道德價值、人生意義,並不
屬於氣質之性,而是屬於義理之性的層次,在這一層次上就不能說每
個人的看法都一樣重要或正確,必須提出是非對錯的普遍判斷標準,
只是這標準不像科學一樣以客觀、外在的事實為依據,而是以人人共
通的良心或天理為準。我們固然不能盲目崇拜權威,認為博士、教授
一定比一般人優秀;但也不能將所有人的想法都看成一樣,就傳達「
道」的作用來說,不同的思想、言論還是有優劣高低。
回到第一段引用的《論語》,孔子為什麼說「小人同而不和」?
因為小人只看得見氣質之性的層次,以自己的興趣、喜好去判斷人事
物,和自己相同的就支持,不相同的就排斥,沒有辦法升進到普遍性
、共通性,也就是義理之性的層次。因此小人每天做的只有一件事,
就是「黨同伐異」,人世間的許多對立、鬥爭便是由此而生。「君子
和而不同」,君子因為認識到義理之性的層次,並以此為主,反而能
做到相互尊重,就算你的興趣、喜好和我不同,但只要是符合天理良
心,都可以欣賞肯定,不必非和自己一樣不可。君子是肯定別人的愛
心善意,而不是在個性、習慣上強求一致。有這樣的胸襟、眼光,才
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