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反求諸己」是大家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社會上也時常
告訴我們忍讓是一種美德。但為什麼要反求諸己?反求諸己和單純忍
讓又有什麼不同?其中的道理還是值得說清楚。我認為「反求諸己」
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自己的心情平靜,因為生活中總是隨時會有讓
人失望或「期待落空」的事情發生,不只是現實層面的感情、事業、
考試、健康等,還包括理想不能實現,上位者自私無能,群眾愚昧無
知,各種天災人禍如戰爭、瘟疫不斷發生等,就連聖賢如孔子、王陽
明都無法完全改變、扭轉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氣,更何況是我們平凡
的一般人呢?如果期待落空就覺得挫折受打擊,人心可能是非常脆弱
的。反求諸己的意義應該是: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眼前當下「
應該且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對於現在暫時無法改變的事情則冷靜地
全盤接受。雖然相較於整個亂世來說,這一點力量可能是很微弱的,
但偉大的道德事業也是從每個人一點一滴的參與貢獻累積而成的,社
會的進步總是要循序漸進。了解這一點,內心就不容易著急強求,受
到期待落空的打擊、干擾、影響了。
忍讓本身沒有好或不好,但必須把背後的根據說清楚。如果是基
於功利的動機,認為「今天我讓他幾分,明天他也讓我幾分」,可能
是一種潛在的、不明說的利益交換,不能說錯誤,但要說是美德就有
點勉強。忍讓也可能變質成為一種壓迫,為了群體的和諧(其實是上
位者的利益)而犧牲少數弱勢者;基層也不知不覺接受這套「顧全大
局」的邏輯,形成一種自虐。真正的忍讓應該從心靈自覺出發,在現
實條件的限制之下,大家當然還是要相互妥協讓步,事情才能夠辦成
,但這是基於成員的自願承擔,不是當成一種道德教條盲目服從。如
果自覺、自主、自願的程度不夠,一味強調忍讓就容易出問題,變成
鄉愿、和稀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