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道德與技藝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5-14 21:19:36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
,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
心下》)
儒家關懷的核心問題是道德實踐,道德實踐並不是盲目地服從社
會規範或教條,而是從「仁」或愛心出發,找到對待人事物的恰當方
式。孟子對於道德實踐有兩個有趣的比喻,一是射箭,二是工匠(梓
匠輪輿),兩者都屬於技藝。孔子說:「君子不器」,達巷黨人稱讚
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表示儒家的道德實踐不侷限在特定的專門
領域或一技之長,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以技藝來作比喻呢?
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道德實踐和技藝一樣具有「可操作性」,
就像學游泳一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懂得再多,還是不明白游泳是
什麼,除非真正跳到水裡游幾個月,才會真的懂、真的明白。跟純粹
認知性質的學問是不一樣的,後者比如數學,重點就在於那些演算的
數字、公式、符號本身,不必或者暫時不必去問數學在生活中有什麼
用、可以操作或改變哪些現實事物。
道德與技藝的不同之處在於技藝通常有具體、明確、可測量的目
標,比如射箭的目標就是正中紅心(彀),但道德實踐的目標通常沒
有那麼明確,籠統地說是「志於道」、「止於至善」,但什麼是道、
什麼是至善,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果硬要訂出一個標準,就
會像一開始講的變質成教條,未必是真正的道德。「道」或「至善」
主要是內在良心的感受,這並不是說都沒有具體的標準或行為規範,
而是標準、規範是可變化的,如果環境中各種條件、狀況不變,我們
固然要遵守自古流傳的常規,不需要刻意作怪;但如果狀況改變了,
當然要調整做法,不能食古不化。
「道」或「至善」是絕對的、形而上的標準,但除此之外,還有
相對的、形而下的標準,這就牽涉到孟子的第二個比喻「工匠」,孟
子認為一位好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一定會訂定一些具體的行為規範,
做為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就像工匠教導徒弟,也會用圓規、方矩來
測量,如果徒弟的圓形或方形畫得歪七扭八,一樣會被師父罵,並不
是瞎子摸象,完全憑感覺而漫無標準。但孟子又馬上提醒我們:雖然
這些標準是可教的、可學的、可測量的,但不應該將這些具體標準和
絕對的「道」或「至善」混淆,道德和技藝一樣,真正的精髓在於「
巧」,這一點連老師都派不上用場,只能靠學生自己領悟。如何巧妙
運用各種標準或規範,讓仁心、愛心得以在其中充分呈現,是儒家道
德實踐的要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