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言行的主觀與客觀標準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5-07 21:27:28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
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
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行得通?一般人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
,往往是訴諸於某些客觀外在的行為規範,比如不可以殺人、偷竊、
說謊等,在大多數人類社會當中都肯定這些規則,也可以說是一種「
普世價值」。除了消極的禁止之外,進一步還要積極盡到人際關係當
中的義務,比如長官交代的任務、答應朋友的承諾要努力完成等。儒
家當然也肯定上述規範,但孔子的回答主要是從「心法」切入,而不
在於特定的行為。「忠信篤敬」是真誠信實,「言忠信,行篤敬」是
任何言行都是以真誠信實為前提,發自良心、真心,無論走到哪裡,
即使是風俗習慣與中原大不相同的蠻貊之邦,依然可以行得通。
言行的對錯有沒有客觀的標準?不能說完全沒有,每個社會甚至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是好的、正確的事,但這些標準往往是浮動的
,隨著環境狀況而改變,如同孟子說的「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
疫情升溫時戴口罩是正確的,但平常戴口罩可能會讓人覺得怪異。客
觀標準的好處在於穩定,可以清楚地被我們認識掌握,並依此標準來
衡量、判斷自己的言行;缺點是容易僵化,情況改變了如果還拘泥於
原有的言行模式,便會窒礙難行,比如「與病毒共存」還沿用過去「
清零」的思維。
因此真正的標準應該更強調主觀面,這當然不是說「只要我喜歡
有什麼不可以」,憑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任性妄為。言行的標準一方面
要發自內在的真誠,自主、自願遵守;另一方面也要參酌客觀的情勢
、環境的變化,找出在當下最合適、最恰當的行為,對於自己以外的
人事物才能夠安頓。也可以自我立法,設計種種有效運作的制度、系
統,用來衡量、判斷良心、真心落實實踐到什麼程度,藉此激勵自己
更努力。但這仍然只是一種輔助,再好的機器如果沒有人去妥善保養
操作,最後還是會變成一堆廢鐵。言行的真實價值依然不是由體制決
定,而是人的真心誠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