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儒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23-01-28 01:01:47
※ 引述《YangWenli (半退隱中)》之銘言:
: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 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
: 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 。』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
: :『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 論語‧季氏》)
: 「儒家是不是一種宗教」這問題常引起大家的關心和討論,答案
: 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宗教。如果是對神明的信仰,在《論語》當中其實
: 並不強調這一點,孔子並未宣稱自己是神,雖然孔子也說過「祭神如
: 神在」、「知我者其天乎」,但只是點到為止,重點是人內心的誠敬
: ,「天生德於予」,提到天或神明的部分,都可以用良心或德性來代
: 換。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並不算是很典型的宗教。但如果換個角度
: ,從「終極關懷」切入,儒家顯然和宗教有許多共通性,都是對「天
: 地萬物的價值定位」、「人生應當追求的理想方向」有所描述說明,
: 可以成為安頓生命心靈的一種智慧思想。
: 就宗教的構成要素來說,當然是以教義或思想為核心,通常就以
: 某部經典為代表,比如基督教《聖經》、伊斯蘭教《古蘭經》。但並
: 不是只有教義,針對教義進行抽象玄奧的哲學論辯,一般人不見得能
: 夠了解。宗教的信徒當然不是盲目信仰,完全不懂教義,但在日常生
: 活當中,宗教更多時候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存在,比如佛教徒的誦
: 經、參拜、打坐,基督徒的禱告、上教堂。教徒之間也會組成同修團
: 體,分享個人的宗教體驗、研讀經典、從事慈善活動。就儒家來說,
: 古代其實也有各種生命禮儀,包括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儒」
: 的原意即是周代掌握詩書禮樂射御等知識技藝,擔任教育、禮儀等方
: 面職務的人。當然這些教育、禮儀古代就存在,是中華文明的共同基
: 礎,並不是從孔子開始的儒家的專利,孔子是繼承周代的禮樂而在思
: 想上進一步發展,反省禮樂的根源是「仁」。
: 孔子的學問當然不是只有書面上的理論文字,如第一段所示,讀
: 經的目的是為了在個人的言行舉止,乃至群體事務的處理上有良好表
: 現,如果不能,讀再多書也沒用。但現代社會的構成方式和古代已經
: 有很大差異,許多制度是從西方移植而來,比如民主、資本主義等。
: 這也是儒家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困境,欠缺相對應的儀式、修行和團體
: ,大多只能從事學術研究,容易和生活脫節(反之,宗教徒強調信仰
: ,對教義不甚了了,也是另一個問題)。但並不是必然如此,孔子說
: 禮可以「因革損益」,只要思想核心「仁」還在,當然可以順應時代
: 變化,開發出新的禮樂制度、生活方式,這是儒家思想的進一步具體
: 落實。
宗教在社會的發展?
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功能展現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社會倡議等等......領域上
台灣的現況是就連佛教做的都很差,更不用說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甚至你現在談的儒教
佛教的話能拿的出手的也就只有慈濟
可是一般宗教學者研究慈濟就只會把他當慈善組織看待,
因為他的背後並沒有佛學信仰基礎
就算談慈濟,他的社會福利做得也很少,而且項目上幾乎只有做災難救助
跟天主教扛起台灣一半以上的社會福利,
跟長老教會深入原住民部落偏鄉的社會福利完全不同
甚至八八風災過後還發生慈濟建設的小林村因為大門門口有慈濟的標誌被認為是偶像崇拜
而空間設計也不符合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
而是強調慈濟的信仰,吃素的價值
遭到原住民部落抵制
完全是為"名"而做善事的
甚至十幾年前還發生過慈濟要在內湖保護區蓋大樓而被當地居民和環保團體抗爭的事件
其他的佛教團體或許有做零星的社會福利但規模都不大
至於社會倡議,也就只有釋昭慧有在談性別和人權相關議題
這塊其他佛教團體都沒怎麼看到
至於高等教育,大概只有法鼓山是真正在做研究的吧
佛教是如此,道教呢? 看不到有什麼相關作為
更不用說儒教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