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儒學與心理學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3-01-20 19:32:21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禮記‧中庸》)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上》)
儒家和心理學雖然同樣是探討人性,但切入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學源自西方,是一種科學或知識之學,知識之學的特質就是價
值中立,首先選擇某一個觀點做為基本預設,比如佛洛伊德的潛意識
、行為主義的刺激和反應、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等;然後根據這個
預設建立理論框架,用來解釋人類的各種行為現象,通過「實驗」證
明理論的效力。理論本身沒有道德上的善惡,純粹是一套知識,有沒
有用、用在哪裡不是科學家直接關心的課題。
儒家說「天道性命相貫通」、「天命之謂性」,一開始就不是從
形而下的經驗現象切入。儒家當然不反對人有身體、物質或形下的部
分(孟子稱為「氣」),但更重要的是回到形而上的根源,這形而上
的「天道」就不是像西方知識之學從某個有限的觀點出發,而是無所
不包。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天道存在?怎麼知道天道的內涵是什麼?
那就要通過我們的心性去「體驗」。心性具備仁義禮智等道德價值,
也就是〈中庸〉說的「誠」、孟子說的「直」,因此天道、宇宙的根
源本體當然是善的,不是價值中立、冷冰冰的一套理論而已。科學家
也不會宣稱自己的理論是天道或絕對真理,頂多是真理當中有限的一
小部分。
心理學關注的是形而下,儒家同時關注形而上的心性天道和形而
下的氣,但以心性、天道為根本。從儒家的角度來看,心理學的學說
不是都沒有意義,對形而下的部分愈了解、具備愈多相關知識,當然
更有助於形上價值的實現,如同孟子說氣可以「配義與道」。心理學
以實證為基礎,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和接受,不像心性天道較為抽象
,我平常也喜歡看大眾心理學的書。但儒家關注的是「安身立命」,
也就是安頓人生,為生活確立意義價值、理想方向的問題,心理學上
各式各樣的學說,只是把握到人性或人生的一小部分片段。現在熱門
的大腦神經科學仍然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就算把人的大腦解剖,也
無法直接觀察到當事人的思想和感受,只能大略推測是在哪個部位。
我們不能等到科學家都研究透徹後,才開始過我們的人生,因此
傳統基於「體驗」的思想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個人來說,可以幫
助我們把人生過得更良善美好,使生命充實而有光輝;就群體來說,
可以鼓舞民心、凝聚共識、互助合作。「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我們還是要以「誠」或「道義」做為心靈情感的歸宿、存在的核心
價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