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陽明先生在教育上的貢獻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12-10 18:55:39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
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
乎?(《孟子‧盡心下》)
說起明代的王陽明,一般人可能知道他是儒家心學大師,但陽明
先生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老師。《王守仁年譜》當中有許多陽明先生
講學的記錄,無論是被貶龍場驛,居住在充滿瘴癘之氣的蠻荒之地;
還是討伐宸濠叛亂,面臨決一死戰的緊要關頭;陽明都堅持講學不輟
。《傳習錄拾遺》記載:「吾居龍場時,夷人言語不通。所可與言者
中土亡命之流。與論知行之說,更無抽挌。久之,并夷人亦欣欣相向
。」連亡命之徒和言語不通的外族都被陽明的講學所感化。陽明思想
在明代中後期之所以能夠遍及全中國,乃至遠揚海外,傳播到韓國、
日本等地,除了陽明本身的事功表現之外,藉由講學培養一大群傑出
的弟子,也是主要原因。宋明儒學在陽明以前不是完全沒有談到良知
本心,比如北宋的程明道和南宋的陸象山,對萬古不磨的心性都非常
肯定、重視,可說是心學的先驅。但對於「良知」探討得最深刻,並
且讓大多數讀書人認識到這一點的,恐怕還是非陽明莫屬,如同孟子
說的「聖人,百世之師也」、「聞者莫不興起」。喚醒良知是道德實
踐的起點,陽明先生對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有極大的貢獻,很可惜的
是滿清入關,阻斷了陽明學的傳播和進一步發展;陽明學本身也不是
完全沒有弱點,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陽明為什麼能做到上述所說?我想重點應該不在知識、技術層面
,古代不像現代的老師要修教育學分,包括班級經營、學習評量、課
程發展與設計等。我認為重點應該是陽明自身的人格修養,陽明學以
「致良知」為核心,良知是人人本有的,不僅要致自己的良知,還要
致別人乃至天下百姓的良知,也就是從「明明德」到「親民」。但以
致自己的良知為基礎、根本,陽明正是因為充分發揮自己的良知,通
過「明覺之感應」體察別人心中的盲點,用簡單的幾句話指點、啟發
,對方就豁然開朗;並以親身實踐、示範讓對方信服,他的講學才有
如此吸引、感動人心的力量,如同孟子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
光輝之謂大」。(《孟子‧盡心下》)這是我們應當學習效法的,也
是我力有未逮之處。
現代的師資培育比較不強調、凸顯人格修養這一塊。整個社會也
是如此,雖然經濟富裕,生活安定,沒有什麼大動亂;但在道德實踐
上,大多數人還是覺得「及格就好」,重心放在玩樂和賺錢上,好一
點的滿足個人興趣,欠缺更高層次的嚮往追求,就這樣庸庸碌碌過了
一生,這是很可惜的。所以這個時代出不了聖賢。衷心期盼未來有「
百世之師」,像陽明先生這樣的大人物出現,扭轉時代風氣,人民就
有福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