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讀《論語》筆記兩條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09-04 21:18:42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
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論語‧子罕》)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第一條是孔子對子路的讚美。子路即使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戴
名貴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會感到絲毫羞愧,可見他有無條件
的自信。我們一般人容易有一種競爭比較的心態,以外在的標準、條
件去看待、評斷人的價值,認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是名利權位,
並且以「力爭上游」的說詞合理化、美化爭名逐利的行徑,為自己的
欲望開脫。
儒家卻不這樣看,人生最貴重的是人格的價值,這是無法向外獲
得,別人也拿不走的。只有通過喚醒內在的道德良知,努力修養自己
、貢獻社會,才能培養出君子的人格氣象。良知是人人本有的,不必
羨慕別人,修養這件事,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起跑點,只看自己
有沒有努力而已。子路做為長期追隨孔子的資深弟子,對孔子思想當
然是熟悉且認同的,因此能夠做到不自卑,以平等的態度看待每一個
人。
這並不是說凡是講求功利就不好,良心當然需要通過有效的方法
手段,才能落實實現,真正幫助到別人。但講求功利的前提是貢獻社
會,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自己能否獲得榮華富貴,不是君子看
重的。而且也不應該將道德實踐看成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這只是盡
做人的本分而已,所以孔子才會提醒子路「何足以臧」(臧,善也)
。道德修養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第二條凸顯儒家的實踐精神,就「言」和「行」兩端來說,「行
」才是儒家的重點,「言」(言論、著作)只是用來幫助「行」(實
踐)的。歷代儒者當然也留下很多著作,但並不是為寫而寫,設定成
為學者或作家的目標,然後拚命寫文章;而是先有生命體驗、懇切的
道德實踐,再將自己體驗實踐的心得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和別人分
享。有著作當然很好,可以做為檢視自己、啟發別人的依據,但並不
是絕對必要。孔子本人留下的著作也不多,《論語》是學生上課抄錄
的筆記。或者可以這麼說:學者或作家是用筆寫文章,儒者是用身體
力行來寫,所寫成的「文章」就是整體的人生經歷。人生經歷是無形
的文章,言論著作是有形的文章,前者可以包含後者,而且是後者的
源頭,有真實的體驗,言論著作才有動人的生命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