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道德與知識不可分離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2-10-08 20:45:50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禮記‧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學習儒家思想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在面對眼前當下的真實存在
情境時,能夠做出正確、合理、有意義價值的選擇判斷。這種選擇判
斷在《易經》稱為「占」,一般人看到「占」會聯想到占卜、算命,
但占其實是做決斷之意,只有心靈充分覺醒的人,內心不受欲望、情
緒、偏見的干擾,對事物及所處的客觀環境才能夠有清楚的認識;在
充分了解、認識、掌握情況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做出正確、合理的選
擇判斷。這種決斷既包含道德也包含知識,如果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
清楚的掌握,但欠缺良善的內在動機,就可能會利用知識來欺騙、誤
導別人,謀求私利,這當然是不道德的。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出
發點、動機是良善的,但資訊、情報不充分,也無法做正確的決斷,
還可能「好心幫倒忙」而誤事。因此道德和知識應該合一。
儒家經典《四書》裡的〈中庸〉對此有明確的表示,〈中庸〉說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是從動機面來說,道問學是從結
果面來說,但兩者其實無法切割,說「尊德性」就是在「道問學」之
下的「尊德性」,說「道問學」就是在「尊德性」之下的「道問學」
。尊德性當然不是空口說白話,用高遠的理想自欺欺人,而是每一步
都落實去做,在步步實踐的過程中,必然要對眼前當下的人事物有所
掌握,正確理解、運用客觀知識,才能獲致有效的結果,這落實實踐
的過程就是「道問學」。同樣地,「道問學」也不是盲目、茫然地吸
收各種知識,用才學來自誇,以求勝過別人;要思考這些知識對修己
安人、經世致用有什麼幫助,才能夠判斷哪些知識需要優先鑽研,這
一點愛人、助人的心就是「尊德性」了。
同樣地,〈中庸〉提出的為學五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看起來好像是各自獨立、不相干的五件事,其實五者是一體
的。博學雖然是偏就「道問學」來說,但如上文所說,如果不是基於
愛人之心,即使掌握大量知識也沒有意義,不是儒家提倡的博學;博
學是為了「篤行」也就是尊德性、道德實踐。篤行雖然是偏就「尊德
性」來說,但道德實踐要真的有效果、有用處,前四項學問思辨的工
夫也是必然包含在其中的。總而言之,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廣義的「
道德知識」,即使是西方的科學知識,純粹是研究大自然現象背後的
規律,其實也都不可避免地直接、間接與人發生關連,研究知識的是
人,運用知識的也是人,是善用或惡用、正用或誤用,取決於人的一
念之間,是否有「誠意正心」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