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吾弟則愛之,秦人
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
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
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孟子‧告子
上》)
告子主張「仁內義外」,孟子主張「仁義內在」,但告子說的仁
義和孟子說的仁義,意義並不一樣。告子主張「食色,性也」,不承
認孟子說的性善,因此告子的仁不是出於本心本性,只是感性的好惡
,和自己親近的人(如吾弟)就喜愛,和自己疏遠的人(如秦人之弟
)就不愛。儒家當然也強調親疏遠近,但友愛兄弟是一種道德感情,
不會流於盲目濫情,如舜的弟弟象性格傲慢,雖然舜不和象計較,甚
至封象為諸侯,但也不會放任象殘害百姓,會另外任命官員治理當地。
告子的義是受外在條件、對象決定,只要符合「年長」這個條件
,不管是楚國的長者,還是自家的長者,告子都一律尊敬。告子的義
同樣不是出於本心本性,自己沒有主見,一切看情況決定。孟子的義
不是這個意思,孟子以烤肉做比喻,雖然烤肉不管是秦國還是自家的
都一樣好吃,但並不表示好不好吃由烤肉本身決定,還是要由自己的
舌頭品嚐才會產生味覺。同樣地,雖然在大體相同的情境下的確會有
類似做法,但並不表示自己的心完全不參與其中,還是要以良心作主
,行為才有道德意義。
孟子的思想有「心」和「事」兩層,事情本身可以不一樣也可以
一樣,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背後的根據──良心是相同的,所以說
「仁義內在」。回到良心,人與人之間才會有真正的共識,而不是拿
自己的喜好和別人對抗,或者欠缺中心思想,立場隨環境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