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篇文用運動相機和手機來舉例算我表達能力不佳,
因為它們算是其他產品了,容易導致問題失焦,
但我只是想從中表達以下觀點:
就社群內容創作者、一般素人的市場,我認為相機廠該 focus 的痛點是:
輕巧方便少配件 (App傳輸/控制、內建/無線 mic、IBIS)
錄影佔比增加 (專用紅按鈕、翻轉螢幕)
能應付多比例裁切的素材 (4K)
偶爾慢動作 (60/120p)
能基本應付低光 (換鏡/片幅)
最後是受眾外觀偏好 (少一些陽剛味)
而該市場可接受的妥協:
稍微犧牲一點畫質 (不用超高像素超採、不用專業 codec、不用超大光圈)
稍微犧牲一點速度 (不用堆疊)
稍微犧牲一點耐侯 (不用防滴、過熱不要太扯即可)
稍微犧牲一點人因 (不用 EVF、不用太多按鈕、觸控也可、不用大握把)
接著看廠商近年來的嘗試,以 Sony 為例:
RX100系 → ZV-1 以最低成本試探市場需求 (check)
而這個市場的確是存在的,所以才會有接下來的發展:
Type 1 → ZV-1M2、ZV1F 進一步探索市場定位和手機的分界線在哪 (check)
APSC → 6700、FX30、ZV-E10 三區分支 (check)
135 → 7系、FX系、ZV-E1 三區分支 (check) (靜態市場則往 1、9、R、C 系繼續發展)
從這邊可以看出來,Sony 的確就是有正確掌握市場痛點、
謹慎探索受眾對專業度的妥協下限,
所以才會賣得這麼好,也能證明我提出的並不是偽需求,
以最低研發成本用 RX 改 ZV 來試水溫、
不亂跟復古市場就可以看出 Sony 的 PM 不是等閒之輩
現在我理解不能的地方在於,
其他廠商怎麼好像有點 get 不到點 (富士那種策略不在探討範圍)
Canon 的 R 系還算反應迅速,
但 PowerShot V10 就割到太超過,解決的痛點太少
Panasonic 就更謎了,
之前推出 m43 G100,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試水溫完全失敗,
然後接下來的態度開始詭異:
「G100 不專業哦?那我給你超肥的 GH 可以嗎?」
「啊啊~ GH 太重是嗎?我想想哦~」
「嗯... G100 一定是畫幅太小,可是 S9 全幅又很燙,不然限時 15 分怎麼樣?」
不是啊....
Type 1 就算了,m43 這個畫幅一定是能跟手機拉開差距的,
有人說輕便鏡頭要另外開發,
但 Sony 有一堆三方,不也是親自做了幾顆小鏡頭給 7C?
更何況內容創作者和素人也就只需要幾個基本焦段而已,
再者,現在 S9 的機身塞得下全幅 IBIS,m43 所需要的機構空間一定是更小的,
高位元率、超採無法做小?
OK,S9 的 Open gate 就準備了低位元率,所以受眾是能接受的,
而且為什麼 S9 有 Open Gate?
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受眾要拍直幅,而這點 m43 更有天生的比例優勢,
就像 GoPro 開始用更方正的 sensor 一樣,
最後加上 LUT 功能,這些在在都表明 Panasonic 是有意識到這個市場的,
只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一直選擇性的忽略 m43 開頭的「M」真正的意義,
目前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相機部門預算不如 Sony...
我很喜歡 Sony 的東西,但我其實更是一個 Lumix 粉,
因為我第一次認真學影片製作就是從 GH5 開始使用的,不到半年又再買了 GH5S,
對這個品牌有特殊感情,直到現在還是很懷念 Lumix 對膚色的紅潤演繹,
所以覺得 Panasonic 一再一再地錯過大好機會很是可惜
最後提一下我原本的附加問題,我原本是疑惑:
現今市場的手機、運動相機、m43 等小畫幅拍 4K60 已行之有年,
為什麼全幅相機 4K60 大多數仍必須裁切?
閱讀吸收了網友意見後,我的理解是:
小畫幅的受眾或應用場景對畫質可能比較不敏感,
所以能以跳採、或較節能的有損編碼方式來推行,
而 APSC 或全幅的部分,廠商比較不願隨便推出犧牲畫質的選項(?),
也就是說,如果全幅藉由跳採/編碼來犧牲一點畫質的話,當然可以做到無裁切,
例如 Canon R6 的跳採 4K60、甚至是 a7SIII/ZV-E1 的跳採 4K120。
反過來說,如果小畫幅想要有更專業的品質,
那在取樣和編碼環節就免不了需要增加體積來堆散熱,當然也會變大 (如 GH7)
至於為什麼全幅廠商不願像 R6 一樣推行跳採無裁切的 4K60 到更多機身 (如 a7IV)
這個大概只能問天了
這樣的話,我的問題就會變得比較電子工程面向了,這部分我智能不足:
今假設有兩個 sensor,一個全幅、一個 m43,且假設兩個解析度相近,
現在已知「取樣完」以後,接下來資料處理的難度就已經跟 sensor 尺寸無關了,
(也就是說編碼「全幅的 4K60」和編碼「m43 的 4K60」是沒有區別的,運算量都一樣)
那如果回到「取樣當下」,更大的 sensor 是否會更難、更耗電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