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neso》 之銘言:
: 標題:Re: [閒聊] 小相機到底哪裡難做???
: 時間: Fri Jun 7 01:10:36 2024
: 最後提一下我原本的附加問題,我原本是疑惑:
: 現今市場的手機、運動相機、m43 等小畫幅拍 4K60 已行之有年,
: 為什麼全幅相機 4K60 大多數仍必須裁切?
:
: 閱讀吸收了網友意見後,我的理解是:
: 小畫幅的受眾或應用場景對畫質可能比較不敏感,
: 所以能以跳採、或較節能的有損編碼方式來推行,
: 而 APSC 或全幅的部分,廠商比較不願隨便推出犧牲畫質的選項(?),
: 也就是說,如果全幅藉由跳採/編碼來犧牲一點畫質的話,當然可以做到無裁切,
: 例如 Canon R6 的跳採 4K60、甚至是 a7SIII/ZV-E1 的跳採 4K120。
: 反過來說,如果小畫幅想要有更專業的品質,
: 那在取樣和編碼環節就免不了需要增加體積來堆散熱,當然也會變大 (如 GH7)
: 至於為什麼全幅廠商不願像 R6 一樣推行跳採無裁切的 4K60 到更多機身 (如 a7IV)
: 這個大概只能問天了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像素量。作個數學就知道了
跳採是什麼,跳採就是每兩個像素只讀取一個
跳過一個不讀取,這樣可以提昇四倍速度
(垂直跟水平都跳採)=
你要無裁切跳採4K就表示你的解析度要在8K附近
不能超過太多,超過太多就需要裁切
一般全幅感光元件都是3:2的
那就表示解析度要在7680x5120(39.3MP)附近
市面上有這種規格的是Canon的R5(45MP),不是R6
Sony A7R3(42MP)也可以
其他低於或高於這個像素量的相機都辦不到
: 這樣的話,我的問題就會變得比較電子工程面向了,這部分我智能不足:
: 今假設有兩個 sensor,一個全幅、一個 m43,且假設兩個解析度相近,
: 現在已知「取樣完」以後,接下來資料處理的難度就已經跟 sensor 尺寸無關了,
: (也就是說編碼「全幅的 4K60」和編碼「m43 的 4K60」是沒有區別的,運算量都一樣)
: 那如果回到「取樣當下」,更大的 sensor 是否會更難、更耗電呢?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