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二戰後如果台灣獨立

作者: tsuyoshi2501 (Tsuyoshi)   2014-11-16 01:10:06
※ 引述《csi9507121 (Dean)》之銘言:
: 討論很多次了,以下是我之前YY過最好的台獨架空情境
: 國名:台灣共和國(Republic of Formosa;ROF),簡稱台灣
: 近代史:
: 建國
: 1945年開始,由於國府無力處理中日戰爭後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加上國民黨與共產黨在
: 華北、東北地區武裝衝突的加劇,中國國府統治區開始出現學運與工運,蔣介石政府因對
: 學生與工人運動採軍事手段鎮壓而引起國際輿論撻伐,並因此遭受國際孤立,隨著中國大
: 陸國共內戰戰事吃緊,蔣介石為重獲西方國家支持,遂在國統區改採懷柔政策,因此當
: 1947年台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後,在蔣介石的敦促下,台灣行政長官陳儀與台灣仕紳達成
: 有條件自治的協議,1947年6月廢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設置省政府及省議會,改任命台
: 籍省長,並仿照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評議會的案例,開放半數省議員民選(但另半數席次
: 仍為國民政府官派) ,同時改由在台新成軍的第6軍及第八十軍駐台。
: 隨著國民政府1948年時接連在三大戰役失敗,許多台灣人發現這是一個獨利的絕佳機會,
: 因此台灣省議會部分民選派議員在滯台日本人、仕紳及台共地下黨支持下宣布獨立,成立
: 以林獻堂為首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策反大多數的台籍駐軍,而國民政府則因大陸戰
: 事逆轉而無法自大陸增兵進行鎮壓,在經過短暫的交戰後,1948年11月臨時政府便控制台
: 灣全島及澎湖。
: 紅白內戰及共產政權成立
: 但臨時政府本質上屬以反國民黨政權為目的的鬆散政治聯盟,當成功推翻國民黨在台灣的
: 統治後,臨時政府政權內部便爆發激烈的政治鬥爭,由於臨時政府未能有效遏制國府統治
: 時期延續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這使得原來台灣內部的社會矛盾因為經濟惡化急劇尖銳化
: 。
: 另一方面,臨時政府以武力鎮壓九份礦工(史稱九份事件)因為通貨膨脹而示威的行為更引
: 起民眾的反彈,這種政經危機為台共發動內戰奪權形成有利的情境,許多共產黨員在謝雪
: 紅的授意下,開始在臨時政府軍隊裡發展黨組織。
: 1949年2月,時任台灣臨時政府副總理的台共領袖謝雪紅在獲得中共及蘇聯的支持後認為
: 發動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便離開台北於台中成立完全由共產黨員控制的「台灣
: 中央人民政府」,並重組「二七部隊」-這支部隊的組成人員來自於流亡海外歸國的台共
: 黨員、倒戈的臨時政府軍人、國共內戰的台裔共軍及中共送回的台裔國民黨軍戰俘,並改
: 名為「人民軍」,紅白內戰(台共統治時期稱之為全國解放戰爭)爆發。
: 1950年1月,紅軍擊敗臨時政府軍隊(台共時期稱之為白軍),推翻林獻堂所領導的臨時政
: 府,並改國號為「台灣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Formosa ; SRF)」,蘇
: 聯及中共立刻承認台共政權,建政後台共在全國進行強制性的土地改革,將地主所擁有的
: 土地分配給佃農。
: 但台共亦無法徹底解決經濟問題,甚至台灣農業還因為土地改革使得土地所有權零散化,
: 導致耕作效率降低而在1950年發生大規模歉收,以至於此時期的台共政府完全依賴蘇聯及
: 中共的援助才得以勉強維持社會運作,而為爭取中共擴大對台灣的援助,台共向中共提議
: 進行統一談判。
: 中立化及經濟私有化
: 隨著韓戰的爆發,中共及蘇聯皆大幅削減對台共的政經援助;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
: 營之間對立,使得台共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極危險的位置-一旦韓戰惡化成社會主義陣營與
: 資本主義陣營間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台灣將不可避免成為美國首
: 波攻擊的目標,而海空軍實力遠不如美國的蘇聯及中共完全無法提供台灣有力的安全保證
: ,加上中台雙方對統一後國體定位問題(中共希望維持單一國體制,而台共則希望能仿照
: 蘇聯體制,以加盟共和國名義和新疆、西藏加入中國),以及財政問題(中共承諾提供給台
: 灣的物資與財政援助遠低於台共所期望的數量)產生重大歧見,雙方的談判在開始後不久
: 便陷入僵局。
: 由於中共在韓戰爆發後將物資優先支援韓戰導致中共對台共的援助銳減,加上國體與財政
: 問題爭議,許多原來就具有獨立意識的台共黨員開始公開質疑統一談判的必要性,台共內
: 部更因此發生激烈的爭辯,以蔡孝乾為首主張統一的工委派認為(指台共建立政權前以「
: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名義活動的黨員,這些人往往先加入中共後才加入台共
: 因此被視為親北京分子),認為這波質疑統一談判必要性呼聲的背後靠山是具有強烈台獨
: 意識的謝雪紅,因此認為只要除掉謝雪紅,那麼與中央達成統一談判的難度變會降低許多
: 。
: 所以在1952年黨代表大會,親中的上大派策劃了政變,在黨代表大會上突然提出對謝雪紅
: 不信任案的臨時動議,試圖以蔡孝乾取代謝雪紅在黨內的地位,雖然上大派幾乎取得成功
: ,但最後謝雪紅卻因多獲得了8張票而僥倖獲得勝利。
: 針對上大派策劃的政變,謝雪紅認定這是中共在背後主導(儘管後來台共的內部調查報告
: 指出這極可能只是台共內部親中派的單方面行為),企圖推翻自己政權的行為,因此宣布
: 中止統一談判,而中共方面因為優先支援韓戰而無法採軍事手段干預。
: 由於與中共決裂意味著來自中共與蘇聯的援助將中斷,為了維持台灣的社會運作,謝雪紅
: 不得不轉而求助美國,台共開始向西方示好,謝雪紅甚至在台灣人大開議時針對朝鮮半島
: 局勢公開發表「…“理解與尊重”聯合國為維護國際秩序在北緯38度線“以南”軍事行動
: 的必要性…」的親美言論,這些向西方示好的行為使得台灣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改善,
: 1952年開始美、日及西歐等國先後承認台共政府 。
: 最後,為挽救瀕臨破產的台灣經濟,謝雪紅放棄了史達林式的完全計劃經濟模式,宣布發
: 展「具台灣色彩的社會主義」,這種經濟模式允許有限度保留私有經濟制度,也開放西方
: 企業在台灣特定地區設廠(1950年代僅開放高雄港,60年代放寬到全台),而美國在與謝雪
: 紅政府建立互信後,更是直接將台灣列入援助計劃裡,直接提供台共政經援助,但謝雪紅
: 僅在經濟上對西方國家開放,對於政治仍採管制政策。
: 民主化及共黨政權垮台
: 1970年11月台共總書記謝雪紅因為肺癌去世,雖然謝雪紅生前已經安排集體領導體制來處
: 理接班問題,但隨著謝雪紅的逝世還是令台共內部的不同派系陷入爭取領導地位的權力鬥
: 爭,中央政治局內部的鬥爭徹底減弱台共對社會的管制力,為後來的政權瓦解埋下伏筆。
: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重創當時為台灣核心產業的石化業並引發停滯性通膨,導致
: 民怨高漲引發學運、罷工潮及零星流血衝突,石油危機使得共黨政府為了穩定油源而決定
: 往蘇聯靠攏-台共與蘇聯達成秘密協議,台灣方面同意開放蘇澳港給蘇聯做為軍事基地,
: 換取蘇聯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向台灣出售石油,並對台灣開放國內市場,但是協議內容卻同
: 時被美國及中國間諜所掌握-正與蘇聯冷戰的美國,以及與蘇聯決裂的中國顯然不願見到
: 蘇聯勢力出現在這個西太平洋島國,便開始支援台灣內部反對共黨統治的示威活動。
: 而面對日益激烈的民眾示威,最初台共中央傾向以強硬手段鎮壓示威活動,但此時台共中
: 央卻無法有效動員在權力鬥爭中被刻意排除在權力核心外的工會系統及軍方系統,部分工
: 會系統內的共產黨員直接倒戈投向民主派,而軍方則刻意不作為,工會系統的倒戈與軍方
: 消極不作為被認為是壓垮台共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 1974年11月共黨政府在國內外壓力下被迫與反對派舉行會談,協商舉行人民大會首次真正
: 意義上的全民普選。而雖然選前多數觀察家與外國政府均預期台共能仍贏得選舉,但選舉
: 結果卻出乎意料的由反對派組成的民主聯盟獲得3分之2席次。
: 台共中央政治局對於選舉結果在經過長達三天激烈的政治爭辯後,最終召開國際記者會宣
: 布接受「人民選擇」,原共黨政府官員及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總辭,共黨政權垮台,導致
: 台共政權垮台的「蝴蝶蘭革命」及葡萄牙推翻薩查拉政權的「康乃馨革命」皆被視為1970
: 年開始的第三波民主的濫觴。
: 隔年1月,新的台灣人民代表大會(後改名為國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恢復國名為台灣
: 共和國,修改國徽、國家性質,並廢除侵犯人權及台共領導相關的條款,同時禁止政黨在
: 軍隊、司法機關及民間企業中從事組織活動,至於其他較不敏感,但仍有侵犯人權之虞的
: 法律與行政命令則由最高人民法院(後來的最高法院)法官以違憲審查的方式逐步廢除。
: 這次的修憲案確立台灣實行內閣制民主的第三共和(第一共和為19世紀末的台灣民主國、
: 第二共和為1950年被推翻的臨時政府)正式形成 。
: 民族組成
: 83%為華語族,6%南島語族,3%和族,8%為外籍移民及其後代(包括70年代的南越難民、赤
: 柬難民及90年代的印尼華裔、東帝汶難民,近年以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移民為主)。
: 宗教
: 69%佛教道教神道教合一,11%基督新教,9%天主教,6%神道教,4%伊斯蘭教,1%印度教。
: 政治概況
: 政府體制
: 台灣是一個採內閣制的民主國家,議會實行一院制,憲法明定的立法機關為國民議會,法
: 定議員員額為225名議員。國民議會的議員由公民普選所產生,法定的最長任期為五年。
: 選舉制度採混合制之聯立制,其中100席為地方選區席次;100席為政黨比例代表席次;另
: 25席則為自治省(區)代表席次,採比例代表制,惟目前本屆人民大會因聯立制特有選舉特
: 質關係,超額當選而達242席。
: 國家元首為大統領,其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基本上僅為象徵性職位,國家政
: 治權力實際上由總理負責,總理經國民議會同意後由大統領任命,內閣人選再由總理任命
: ,由國民議會通過。
: 主要政黨
: 主要政黨有當前共組聯合內閣執政的社會黨及綠黨,至於主要在野黨為自由黨及前身為共
: 產黨的人民黨,另有大和太陽黨及高砂民族陣線代表兩族民族主義者利益。
: 最大的兩個政黨,自由黨及社會黨均源自1973年推動民主運動的民主聯盟,其中自由黨由
: 民主聯盟的右翼派系以及持右派立場的前共黨官僚所組成,被視為偏向資本主義的政黨,
: 社會黨則受到民主聯盟左翼與前共黨左派官僚的支持,在政治立場上較強調社會民主主義
: ,自1974年民主化以來兩黨經由選舉競爭輪替執政。至於綠黨則為近年崛起的第三勢力,
: 其透過六輕投資案及核四興建案抗爭社運而竄起,從學術性組織逐漸轉型成大眾型政黨,
: 一向以強調環境保育為理念,由於相較於其他政黨票源較分散,因此多僅能在政黨比例代
: 表名單中爭奪席次,目前僅在宜蘭省具有省政府執政權及國民議會地方選區席次。
: 軍事
: 台灣國防軍是台灣共和國武裝部隊的統稱,其前身為共黨統治時期的人民軍,目前的總兵
: 力共14萬人,按軍種分成陸海空軍,承平時由總理所統帥,戰時則由參謀總長指揮,國防
: 軍採徵兵制,年滿十八歲的男性皆有義務服兵役,但役男可自由選擇四年的暑期軍事服務
: 來抵免兵役。
: 陸軍共分為七個聯兵旅與三個地區司令部,人數約為4萬人,但台灣延續台共時期所建立
: 的快速動員兵民一體軍事體系,具有在一周內擴充兵力至10萬人,一個月內擴充至30萬人
: ,最高武裝50萬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具體表現在1962年古巴危機、1968年第二次柏林危機
: 以及1985年以後每5年一次的軍事演習中。
: 海軍則有各式艦艇48艘,其中戰力最強的艦艇為4艘與韓國共同研發,配備神盾系統,排
: 水量12000噸的「雪山級」驅逐艦(韓國同型艦為世宗大王級)-「雪山」、「草山」、「
: 玉山」以及「關山」號,以及3艘購買自美國的柏克級驅逐艦(台灣稱之為「蘭陽級」驅逐
: 艦)-「蘭陽」、「淡水」以及「濁水」號,另外,台灣也有8艘購自德國的214型潛艇(台
: 灣稱之為烏魚級),其中後4艘為德國技轉給台灣自行生產。
: 空軍則裝備172架各式飛機,其中戰力最強的為96架F-16C/D,後36架為美國授權台灣自行
: 組裝,因此又被稱為TF-16C/D,未來更將取得24架戰力更強,具有AESA的F-16T(由競爭印
: 度軍購案失敗的F-16IN超級腹蛇計劃修改而來),預計2014年至2020年陸續交機。
: 軍事行動上,台灣則依聯合國決議參與束埔寨、東帝汶及海地的維和任務,其中派駐海地
: 的維和部隊因為2010年海地地震導致213名士兵喪生,是該國軍隊自紅白內戰以來死傷最
: 嚴重的軍事任務。
: 行政區劃
: 共分為三都13省及45個高砂社自治區。前五大城市分別為高雄都、台北都、台中都、桃園
: 省、台南省。其中三都由市議會任命市經理負責行政事務、至於省則由公民普選的省長負
: 責行政事務,另外社自治區則在憲法負面表列中央政府權限下,將剩餘權下放於自治區。
: 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為1500萬人,其中有3%從事農業,38%從事工業,59%從事服務業。
: 時區:格林威治標準時+9小時。
: 語言:官方語言為閩南語、客語及日語。但各自治區得制定自治區公用語,例如蘭嶼自治
: 區的達悟語。
: 經濟概況
: 歷經1970年代的政經轉型陣痛後,台灣經濟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伊朗石油危機)結束後回到
: 高速增長的軌道上,目前產業以金融業以及服務業為主,但共黨時代所發展出煉油及造船
: 等重工業,仍在台灣產業結構擁有一席之地,另外1980年代以後電子製造及資訊產業等科
: 技業亦發展迅速,2012年的每人GDP按國際匯率為25264美元,台灣目前已和中國、日本、
: 韓國、美國、歐盟、印度與巴西簽定FTA,和澳洲的談判也已完成,預計會在2014年9月正
: 式簽訂。
: 首都所在的台北都為政治文化中心,共黨統治時期以國營企業為經濟重心,近年來則轉向
: 資訊軟體設計。台中都則為電子業及重化工業重鎮、近年則強調高端工具機產業。最早對
: 外開放的高雄都則為航運貿易、金融證卷業及造船業、服務業中心,由於其擁有最多人口
: 及最大腹地,為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其金融業在國際上占重要地位,與新加坡同時並
: 列為亞洲兩大金融中心,被譽為「東方之花」。東部各省以農業為主,惟綠黨長期執政的
: 宜蘭省近年致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及觀光業。而離島澎湖則以觀光業及博弈產業為主。
: 環島鐵路及西部高速公路網在共黨統治時期大致完成;1980年代完成三都各自的環狀地下
: 鐵系統;1990年代串連3大地鐵網的高速鐵路完工。2000年因雪山隧道完工,使得高鐵及
: 台北地鐵延伸至宜蘭蘇澳,2009年則因蘇花高完工而完成環島高速公路網建置。
: 外交概況
: 台灣在冷戰時期奉行武裝中立的外交政策。冷戰後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台灣除了加入東
: 協外,亦與韓國與越南成立特別夥伴關係(國際上又稱這三國為KTV集團),目的是結合韓
: 國財閥的技術、台灣金融業的資金以及越南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來強化三國在國際上的經濟
: 地位、同時也藉此加強對東亞事務的發言權。其中台灣更在軍事裝備與航太領域上與韓國
: 關係密切-台灣與韓國曾共同研發雪山級驅逐艦與帝雉級運載火箭(韓國稱之為羅老級)。
: 另外,目前包括聯合國及東協在內,大多數的國際組織均接納台灣為會員國。
不會有科技業(創建的大都是外省人)也不會有高速公路(這是小蔣指定要的)。大概就是
一個以農業與觀光為主的國家 ,就小菲律賓吧。好一點就放大版琉球。今天談的不會是
統獨而是我們能不能併入日本或中國。但也要看人收不收。要是海南離大路遠一點台灣再
近一點。老蔣選擇留在海南島。我想今天的台灣也許只是另一個海南島吧
作者: Enrik (Nothing left to do)   2014-11-16 02:41:00
有留學生就會有工業,只是可能會換,但不會沒留學生
作者: okman533   2014-11-16 04:26:00
赤化前有日本人留下的設定在,那跟日本關係應該不會這麼淺吧? 至於現在化發展就要看那些再中央裡的人如何決策現在化的設定就要看開放後了,但基礎建設不會這麼難推動高速公路還是會有,但時間可能不會這麼早! 畢竟人口數比現在台灣還少,不知用不用得到。 GDP有高一點是真的
作者: tonmeister (西伯麗亞北極熊)   2014-11-16 06:27:00
如果有高度發展的鐵道系統,高速公路晚點也還好吧?
作者: ssarc (ftb)   2014-11-16 11:47:00
高速公路很難有吧? 當時反對很大,說是為有錢人蓋的
作者: asynchronous (同步)   2014-11-16 13:46:00
這種討論串究竟是討論架空歷史還是現實世界的統獨?如果是後者的話為什麼老是要掛著個架空歷史來偷渡呢
作者: manieliu (勝利是獨一無二的)   2014-11-17 17:41:00
只是現實就是怎麼推都推不出台灣完美獨立的結局罷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