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教育的一個盲點就是:讓學生覺得會輸是槍砲不夠強!
但稍微深入研究後,會發現根本是二個體系文明交手後的結果。
東方(或者說除了西歐環地中海文明以外)一直都是農業立國,特性就是要穩定,最好經過
十代後去看同一個村子還一模一樣,所以對於商業不但不鼓勵,還抑制(宋朝例外),讓社
會流動超小,整體變成穩定但停滯的狀況
相對就變成財富聚集不易,不需也不想拓展,整體文化,財賦,思想等等全部都是以穩為
前提
變成還沒有工業革命(或者火藥)前,還能用人命數量,地球很大距離遠等等跟西歐拼
可是一旦開始工業化,除非學日本近乎脫亞入歐,那幾乎不可能會贏
最多只是讓西方文明難受EX:推文舉例的越南
要贏,要動到儒家的根本,做官取材的方案,賦稅改革
簡單說全面推翻祖宗成法,二代三代後轉變為類西歐文明,看看有沒有機會啦....
※ 引述《allen139443 ( ∩ д ∩ )》之銘言:
: 雙方會面十分順利,乾隆對使節團帶來的各式器械非常驚奇,遂同意英國要求,開放五
口
: 通商。
: 1802年,在清廷的默許下,英國出兵佔領澳門。隔年,《中英友好條約》簽訂,清朝再
開
: 放煙台、天津、大連,但英國需明令禁止鴉片輸入中國。
: 1804年,嘉慶命儀親王永璇率清朝使節團訪英,受到英方盛大歡迎,並觀賞英軍操練。
歸
: 國
: 後,永璇力主清朝軍隊應該模仿英軍,嘉慶帝採納其建議,開始跟英國購買少量新式來
福
: 槍,並創建「新軍」。
: 1824年,緬甸拒絕繼續納貢給清朝,同時英緬戰爭爆發,英國邀清朝共同出兵,清朝在
戰
: 爭中見識到了英軍的實力。
: 1826年,道光親自下詔命清軍需「全力西化」,洋務運動開始,其後每
: 年採購的各式武器及機器剛好打平了兩國間貿易的不平衡。
: 假如今天世界線是這樣走,中國能夠避免百年屈辱的悲劇嗎?大清還會完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