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被戲稱西方亞病夫與東亞病夫的兩個近代超龐大帝國。
都曾獨霸一方壟斷區域貿易。
集中權力的大型帝國,在古代是優勢型態,皇權強大能撥更多人力分工發展政權所需的技
術。
還能調動優勢人力物資碾過周圍蠻夷。
但之後工業科技海上殖民貿易發展快速。
舊式大型帝國效率低落,也無法即時感受危險。
看看18-20世紀初土崩瓦解的奧圖曼帝國奮鬥史,早在18世紀末就洋務軍事改革,比清朝
更早接受西方科技,
甚至曾用壓倒性連珠槍火力優勢
屠殺進攻的沙俄軍隊。
最後仍被列強魚肉分屍,丟掉90%領土控制區。
再看看明清中國,至少大致能留全屍,還能多次重生繼續二轉三轉。
其實...中國已經很幸運了。
若清末美國不在意門戶開放,
列強決定分屍分贓的話.........
少量傳教士引進科技影響,對於史前恐龍等級的龐大舊帝國,註定是杯水車薪,幾乎船過
水無痕。
無論明末或清初,有戰爭需求都沒少利用過傳教士洋人幫忙鑄砲
但利用完國家安定了,必定就丟一邊,只以實用主義來短暫利用而已
無法真正改變龐大的朝野社會。
....若是影響一個鄉或縣或部落或藩,還比較容易看到更深的成效。
什麼危機意識,在外族能打進內陸京城重地之前幾乎很難產生。
徐光啟與傳教士仿造洋砲也是被
入塞發生時才獲旨監造。
英法聯軍殺進天津北京才有洋務運動的動力。
因為朝野中央高層被迫面對現實。
平時即使紅毛來吵鬧,也只是遠的要命的邊陲衝突,
犧牲個幾百幾千或幾萬,重要性根本不如處理內陸某省縣的天災。
用龐大帝國的人力物力可承受傷亡
去抵銷掉,或送蠻夷一點邊陲利益,對中央朝廷是無關痛癢,
回報上奏的看法還是天朝恢復安全,或成最大贏家,蠻夷問題已解決,end.
日本幕末那種各邊陲快速反應改革,最後聯手打倒中央。
其實有封建體制因素,外樣藩國本身就是具體而微的小國。
鎖國時期照樣玩走私,連西式工業機械廠房都引進建立起來。
藩國很小,所以薩英戰爭第一天艦炮岸轟,就等於打爆到薩摩藩首都與精華區的意思,明
顯實力差距的震撼教育。
高層重臣整體改想法換腦袋會很快,馬上瞞著幕府派留學生出國....
瞬間變臉跟洋人合作。
就像中小型私人企業,
老闆父子親自跑業務搞生產,能對市場風向反應快速。
沒有層層龐大組織體系的轉達甚至欺瞞修飾,
高層能親眼看到發現自己企業體再這樣會死。
中國太龐大,即使美國戰後繼續支持,大概也沒有足夠援助資源。
讓幾百萬台灣人能馬上溫飽的援助物資預算,改用在幾億人口貧困國家,大概短期也無感
.....
(只救兩廣也許勉強還夠?)
中國二戰後要更好,頂多是不要走上共產騙局,因某種因素下,國府軍閥獲勝, 且特殊條
件下,蘇聯無暇插手。
讓親西方獨裁政權持續統治,慢慢釋放權力與消除軍閥,用經濟教育文化去融合。
那進展大概不會比共產黨政治運動快,但對國力傷害較小。
(即使日本也是維新幾十年後,又打一場內戰才真正消除地方抗衡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