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因為離題太久了,想想還是改個標題,以後找文也比較容易
所以我從上一篇起改了標題,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 而不是六國,六國實在很難說有有效的一直在包圍秦國
推文中大家提到,因為秦國的位置問題,這是一個很直接的解釋
但是一樣,跟西方比較才會了解奇怪之處
以大賽局來說,英、俄雙強,在歐洲分別是離對方最遠的勢力
其中俄國的地位比較像秦國,具有龐大兵力但是經濟力並不如「中原」
英國比較像齊國,經濟好但相比之下較無領土野心
英國立即的國策選擇是大包圍俄國
也就是,對應到六國的狀況下,齊國應該要最積極主導合縱(而不是輪到趙國或楚國)
或是講根本一點,齊國的立場應該是控場,控制天下大局不可以有人冒出來稱霸
這樣的正常賽局應對其實發生在戰國初期,魏國太囂張要攻下邯鄲了,齊國就出手
就是有名的「圍魏救趙」,之後經桂陵、馬陵之役把魏國壓了下去
接下來換秦國興起後,齊國先是被動的在桑邱之役大敗來襲的秦軍
之後各國已經覺得秦國是最大威脅了,齊國的做法應該是主導聯盟包圍壓制秦國
以英俄大賽局來比方,俄國想往黑海找出口,英國就連同法國力挺土耳其
俄國想往遠東找出口,英國就支持日本來圍堵
換做齊國的情況,秦國要往中原發展,齊國就應該支持三晉特別是韓國把秦鎖在關中
實際狀況是,齊國覺得事不關己,第一次函谷關之役是楚國提倡
之後齊國是有聯合韓魏去打了第二次函谷關之役,但這個聯盟也去垂沙之役打爆楚國
是齊國高估了自己,還是高估了楚國呢?
推文提到對三晉來說,一旦把秦國壓制下去,那齊國當然就是下一個最大假想敵
這是沒錯,類似情況在西方史上屢見不鮮,譬如
1.英俄大賽局在日俄戰爭中俄國被打為二流國家以後,很快反轉
英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