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越南獨立開始,民族自決與革命戰爭的風潮慢慢席捲印度支那乃至整個東南亞。
: 1954年,印尼人民發動反抗荷蘭的獨立革命,東寧國協提供了武器支援,
: 而在印尼獨立成功後,以日本為首的泛亞公約國家介入了印尼內戰。
印尼在1956年驅逐了荷蘭統治者,
隨後國內的資本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展開了慘烈的內戰。
於美國支持下,日本軍隊出兵支援印尼的右派軍隊,
在這場戰爭中,東寧成為了日本的補給基地,接收了大量訂單,
再加上來自美國的經濟援助使東寧得以擺脫極東戰後的困窘。
日軍初期雖然在戰場上佔優勢,但印尼共退入叢林之後,
卻因為不擅長熱帶游擊戰導致戰況停滯、死傷人數日漸增加。
此時日本國內狀況,由於高等教育普及加上西方價值觀傳入,
由東條英機、木村兵太郎先後進行的軍事獨裁統治出現了鬆動,
日本新生代年輕人漸漸意識到印尼戰爭並非為天皇、為日本帝國而戰,
對連年征戰、民生清苦以及政治的不自由感到不滿,
他們便以恢復大正榮光為號召展開社會運動,
木村政府對社運的強力鎮壓,反而導致了左右派的異議者聯合,
長期遭到打壓的朝鮮人民,也再次公開發起韓國獨立運動,
此舉甚至受到日本國內左派的支持,
在勢不可擋的壓力以及昭和本人的意思下,
木村兵太郎最後於1962年辭去首相職務,並進行議會選舉,
而朝鮮最後也在爭議下透過公投獨立,
由在日本民主運動期間致力於韓國獨立的舊皇室成員李(金禺)復辟成為皇帝。
在日本民主化運動後,東寧積極重新備戰,
並在日本於1965年從印尼撤退後由參議院通過第9號特甲案向印尼出兵,
印尼內戰雖然成功於1968年結束,但之後的蘇卡諾政權主張大印尼主義,
反對馬來亞的獨立,甚至武裝威脅蘭芳,意圖建立大印度尼西亞,
在印尼軍事興起後,蘇卡諾便將其主張付諸行動,造成1969年東南亞危機,
所幸駐蘭芳的海軍陸戰隊將領馮季元出面阻止,
並威脅若印尼侵略蘭芳與馬來亞,
就必須面對菲律賓、東寧乃至日本的政經、軍事上的制裁。
1970年,蘇卡諾因腎衰竭逝世,立場親東的軍頭蘇哈托接掌政權,
大印尼主義漸漸式微,東南亞危機也告一段落。
五年間負責處理東南亞事務的海軍陸戰隊將領馮季元上將,
回國之後被冊封為東寧國防軍元帥、驃騎將軍,是海陸中得到這個稱號的第一人。
在印尼的一連串舉動,使東寧的民族自信心大大提升,
對戰爭的觀感亦從負面轉為正面,國內更有「式守盛世再度到來」的說法。
世宗於1969年因病讓位,由稻江君家長老鄭守肅即位,是為興宗,年號靜安,
儘管靜安時代初期經濟繁榮,但在1973年遭遇石油危機後,
便因為政府的紓困、貨幣政策失敗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飆漲,
因民心不安而衍生的工運、學運如雨後春筍般爆發,
學習日本極左派全共鬥的「全帝國臣民共鬥會議」(全帝鬥)影響最大,
起初雖然是對經濟改革的和平訴求,後來卻演變為變本加厲的暴力活動,
諸如對反對社運者進行批鬥、加以私刑等行徑屢見不鮮,
興宗皇帝對此召集內閣,召開御前會議,
最後結果卻是不將全帝鬥列為非法犯罪組織、不以安全警備法處置,
引起社會各界譁然,其後孫希鐘首相被爆出與全帝鬥勾結,
因此1976年3月15日,
孫希鐘遭到帝國議會以75%的反對率倒閣,
訂於4月10日舉行改選。
3月28日,帝都日報刊登了年邁的興宗皇帝於浴室跌倒緊急開刀的消息,
本以為是假新聞的荒謬事件,卻受到了皇宮事務委員會的證實,
興宗本人雖然第一時間完成急救,但仍於4月5日因術後併發症駕崩。
三天後,時任參謀總長馮季元於4月8日發動政變,
在帝都街頭接連槍殺國會候選人、國家政要與外戚,奪取政治權力。
4月10日,軍方控制皇宮,強迫皇宮事務委員會廢除興宗長子的當然繼承權,
並將其軟禁,改立年幼的興宗幼孫鄭紋恩為帝,年號宜德,
在整個國家有如呼風喚雨的馮季元在政變後,立刻展開了對異議份子的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