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kk33 (vikk33)》之銘言:
: 1967
: 1967年,省轄臺北市又提升為院轄臺北市,即直轄市
: 當時有多種合併周遭地區方案
: 如下
: https://blog.xuite.net/hqq.hqq/blog/416173241
: 最後採行政院乙案,確立今天的台北市
: 如過採其他方案,那會變怎樣?
內政部
1案:內湖沒併入,往後基隆河很難截彎取直
2案:三重、永和的都市計畫給北市管理的話,公園應該能多保留一些。不過花園城市什麼的真照藍圖來也……
3案:後來的行政院甲案,會拆掉臺北縣給桃基宜。但感覺除了給基隆的鄉鎮以外,其他都蠻邊緣的。吃下淡水不會比較好,現在關渡都還沒開發完,更遑論三芝石門了
4案:同上,而且連萬里也吃下去不給基隆有點不厚道
5案:都雙北合併了怎麼不順便吃了基隆?
基本上2-4案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行政區劃的邊界太混亂就像現在的雙和邊界一樣
我不知道現在新北市怎麼協調底下的局處轄區,但如果提升到跨縣市層級就會有點麻煩
總之不會像現在的台北那樣簡單
議會甲乙案
跟內政部3、4案一樣的問題
然後南港的潛力被這樣忽視頗可惜
去工業化的腳步可能會更晚
後面加映的北北基合併
原本是2008提出的方案,不過好像擦到板規
我還是假設那是1960年代的升格提案
整體而言算是一個很完整的整合
需要面臨的挑戰可能會跟近幾年中南高三都升格一樣
市長需要在市府和舊縣府兩個行政中心跑
縣區會抱怨市府不照顧偏鄉等等的
其實上面幾個擴大整合方案都會遇到類似狀況
當年台北只擴大一點點算是很辛運了
喔對了,由於當年直轄市長官派,所以那之後的台北縣長和基隆市長政績都要重新洗掉喔
: 另外一個設想在台北市不變之下分割前台北縣今新北市
: 例如參考中華郵政的責任中心局
: 分成三重板橋基隆三個縣(前二者後可能改制)
: 那又會變怎樣?
我認真覺得按照這類實際事務運作來劃分行政區比較合理
也比較便於中央行政
不過老實說中央行政和地方自治應該是兩回事
再講下去就跟架空歷史無關了
如果原po真的對行政區劃感興趣,可以去地理板逛逛,那邊比較多這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