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 引述《hips (hips)》之銘言:
: 2. 第二篇的比喻是否合理?
: 第二篇使用「同性戀滅亡論」這個比喻來反駁第一篇的邏輯,這裡存在幾個問題:
: 比喻的適用性:同性戀比喻是關於個人選擇對整體人口生育的影響,這是一個以個體行為
: 推導集體結果的問題。而第一篇的論點是關於政策導向的影響,它並不是單純的「個體選
: 擇」問題,而是更宏觀的外交政策選擇。
所以說我一開始就問你個人
而且特別強調不是要你假設自己是政策制定者
事實上
我國的政策一直是比民眾個人所形成的集體意識溫和
縱使大多數人都覺得台灣就是國家
我們也沒有裁撤陸委會
讓外交部總理對中事務
:因此,這個比喻並不直接適用於第一篇的情境。
: 第一篇關注的是外交政策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而非個人行為的集合。
: 滑坡謬誤的指控:第二篇的作者暗示第一篇犯了滑坡謬誤,即從「認為中國是敵國」會直
: 接推導出「削弱國家應對的彈性」。然而,第一篇的論點是基於國際關係中的敵對情緒如
: 何影響政策選擇的靈活性,而不是單純的從個體推導到集體。這是一個政策層面的觀察,
: 而非純粹的邏輯推理。因此,滑坡謬誤的指控也有點過於簡化了第一篇的論點。
: 3. 邏輯上的問題
: 第二篇似乎誤解了第一篇的核心關注點,認為第一篇是在做一種「所有個體這樣,整體就
: 會這樣」的推理。實際上,第一篇是在討論政策制定的影響,而非個體行為如何影響群體
: 。因此,這種比喻未能真正有效地反駁第一篇的邏輯。
: 他其實搞混了國家角度 與民眾角度的敵我意識
: 那你能論證民眾角度敵我意識的有效性或其副作用嗎
這是引導式提問
而且搞混的人顯然是你
為什麼我問的是個人?
因為很多防範的東西
是靠民間私下做而不是政府公開做
另外, ai回答"敵我意識過度擴大或被錯誤引導的負面影響"
理論上當然是對
但實際上呢
現在是不足, 剛好, 還是過度呢?
若是不足的話 ai說的這句就是純屬廢話了
你的文章並沒有論證台灣的敵我意識已經過度
也沒有說明敵我意識的好處有哪些
但所有對我的批評就是建立在兩個隱含假設上
1.台灣敵我意識已經過度
2.敵我意識的benefit不存在
gpt至少承認這個benefit是有的
那以社會氛圍看, 在談到敵我意識, 通常都是不足
google一下 台灣 敵我意識 就知道
當然
若是你能找到有誰寫過台灣人敵我意識過剩的文章
我也有興趣看看
補充一下我之前那篇最後一段的看法餵給GPT
Q:假設有兩個台灣人, A跟B. A認為ROC就是中國, B認為ROC已經失去中國代表權. 請問何
者更可能對中共(PRC)更有敵我意識? 請解釋你的推理過程。
GPT:
在這個假設中,A認為ROC就是中國,而B認為ROC已經失去中國的代表權。
就敵我意識而言,B更可能對中共(PRC)有較強的敵我意識。
以下是推理過程:
1. 身份認同與敵我意識的關聯A的立場:
A認為ROC就是中國,這種觀點往往帶有一種對歷史的認同感,並可能
對兩岸關係持有某種和解或尋求共存的期望。這樣的身份認同可能使A更傾向於從共同文
化與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而非將其視為敵人。因此,A的敵我意識可能相對較弱。B的
立場:B認為ROC已經失去中國的代表權,這樣的觀點通常伴隨著對台灣主權的強烈認同,
並認為PRC對台灣的統治企圖是侵略性的。因此,B更有可能將中共視為對手,強烈表達出
敵我意識。
2. 對主權的看法A的主權認知:
由於A認為ROC與PRC有共同的身份認同,他可能不會完全將中共視為敵對勢力,
這可能導致他對台灣的主權問題的重視程度較低。
B的主權立場:B強調ROC的失去代表權,這通常會促使他關注台灣的主權與獨立性,並
對PRC的任何威脅或行動產生敏感反應。因此,B對中共的敵我意識會更加明確且強烈。
3. 歷史經驗與情感A的歷史觀:
A的觀點可能基於一種對歷史的懷舊與期待,對PRC的
看法可能受到文化聯繫和過去共同歷史的影響,導致他對敵我關係的敏感度降低。B的
歷史認知:B可能會因為歷史上的衝突和當前的政治環境而對中共產生強烈的反感。他可
能會對PRC的行為持有警惕與敵對的態度,這使得他的敵我意識更為明確。
總結基於以上分析,B更可能對中共有較強的敵我意識,
因為他的觀點強調了台灣主權的獨立性及對中共的防範態度,
而A的觀點則可能使他對中共的威脅認識模糊,從而降低敵我意識。
這樣的區分反映了不同的身份認同如何影響對外部威脅的感知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