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w190a (las)
2024-12-18 00:05:19※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首先,你還沒有進入一個研究這個題目的基本心態....以你的程度應該一點就懂
: 這個基本心態就是:最好預設用膝反射以為(現在腦袋裡直接認為)的意思全部都是錯的
: (你現在的回應顯示你潛意識預設以為就是那些意思)
: 每個字詞都要用歷史研究角度重新推敲,之後才能開始推論
老實說現在很方便,要討論一個字的時候,
我就電子化系統那邊輸入字直接在論語裡跳著檢索,
你說歷史要保留開放性我同意,
但我還是比較相信這些各類用法串起來有明顯的共同意思,
這裡面有語言的基本脈絡,或許語言學的比較專精,
但我自認理解力也還不錯,比較偏語言哲學方面在理解著。
你說要全部推倒,但你的重建方式我覺得反而比較可疑。
即使現在假設論語後面有斷代、意義大地震,單從論語以及同期春秋比,
其實資料就很豐富了,
你如果假設一個明顯的意義說這是正確的,但又有不少個別例子對不上,
那其實代表你指名的意思是個衍生的模糊區間這樣。
但如果繼續比對下去,會發現你想要當作本意的東西,
卻往往是在語意的支線,這就違反語言學意義演化的規則了。
比如說義,就算原本通儀,那也是有廣泛的意思下,
產生了一個更接近儀的用法,而後人或許辨別時順便根據文本,
修成符合自己理解的那個字。
就算說不能明確否證你,單純就統計來說,
也是能比較怎樣的抽象意義,更符合那個區間與用法分布。
這算是個基本方法論問題,或許我們不能互相說服,
我也只能說有盡力表明一下我的立論根基。
: 先講這個你舉的例子
: :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游國慶 「愛」字考
: ......古文字惠愛之「愛」最早見於戰國時......
: 「從心從旡從夂」的「愛」字,始見於戰國晚期至秦統一後的雲夢秦簡,顯然是
: 秦系文字的特色.....
: 所以春秋末年的魯國的子孔丘,有可能說,「愛人」嗎?
: 所以顯然這一定是受到時間的腐蝕造成的意義錯誤
: 從這個歷史邏輯再去倒推,以子孔丘的時代背景以及其他論述邏輯,應該是啥意思
: 但總之絕對不可能是現代的 愛 = Love 的意思
: 就算是後來腐蝕子孔丘原意寫下「愛人」紀錄的那個後世儒,也不可能是 Love 的意思
你的證據只是在說,現今習慣的愛,這個字型是後來才出現的,
但其實就算孔子當初的愛都寫成X,這其實不影響對文本的理解。
甚至可以說本來就是基於這種確認意義的方式,
才有可能去研究字型的演變。
: 古訓作「惠」愛義。後字下加「夂」表「惠之行」
: 也就是,這邊的愛,是惠的行為,但是老樣子,這邊的惠不是現代膝反射認定的「恩惠
: 惠 = 慧
""
「从心旡聲」或「从旡从心」為何有「惠」義?或曰:
「旡者,飲食逆气不得息也,凡人有所愛而未遂,雖飲食間亦形其眷戀。」
認為人們愛戀一種東西無法獲得,則往往在日常飲食間,
因戀戀不忘而影響食欲,所以會氣逆(噎氣)、
會反復不得休息,由此可知其心中有很深的「惠愛」之情。
""
從這裡面看,是根據構成解釋為何會有惠之意,
反而可以看出原意就是我們現代熟悉的愛而已。
甚至我們可以看為何叫惠愛,
"「惠」字的本義指「專心紡線」。"
如果套專的解釋路徑,那這個就是某種專情吧XD
""
从既从心(旡、既兼聲),即會有盡全心之惠愛意,簡言之,從旡心,就是盡心,
盡全心在某一種人、事、物上,即為愛的表現。惠就是愛,二字互訓。《說文》:
「 (愛),惠也」、《爾雅.釋詁下》:「惠,愛也」。此 「从旡从心」或「从
心从旡兼聲」之由也。
""
這篇研究後面也這樣說。
兩字互訓,代表把惠去通智慧反而是後來的解讀才對
: 所以很明確的,子孔丘說啥是「仁」,非現代意義也不是一種德行),而是教人與人之間
: 要怎樣處理,所以
這裡再點另一個問題,你的推論都長這樣:
現代解釋錯了,找到一個可能更古代的解釋套上去,
然後發現有點通,最後結論說後者是本意。
但其實你要首先考慮到,你想表達的賽局用法,
有可能是在抽象原則上剛好與內容呼應,因此串起來的,
智慧與正義本來就是古人知道且要追求的東西,
問一個簡單問題是,
你覺得周朝搞出的仁義愛惠之類的東西,即使對應到具體政治手段,
難道在更原始部落階段那些道德相關概念是空白的嗎?
有沒有可能是抽象概念被當成政治制度用,然後孔子再重新還原成抽象道德概念呢?
這樣解釋下來仁義愛什麼的,都根本不需要重新解釋,
也不需要設定一個春秋到戰國斷代等級意義大顛覆,
我贊同文字意義會一直被扭曲,但其實變化通常還是有脈絡可循,
而且頗難一次全盤到位,而且剛好就改這些。
: 仁
: = 恕 = 如心 = 推想別人的想法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不是純粹對人好的人所不欲勿施於人,推想別人是為了最終利於己)
: = 知(智)
: = 惠(慧)的行為
: =======> 所以從這個完整邏輯推論子孔丘認為人與人相處的最佳辦法近似於賽局智慧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怎麼看都是偏唯心、不同於智慧,
而且你推論下來其實整個理論架構直接扁平化,每個都一樣意思XD
: :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 : 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
: : ,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
: : 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
: : 「未知。焉得仁?」
: 所以你這邊的翻譯應該是發生錯誤
: 未知你沒翻出來或是你把未知當成不重要 「不知道喔,這樣哪有仁?」 應該不是這樣
: 你對照上面,仁 = 知,「未知」= 知(F),當然就是沒有仁
我的確是把它當不知道在解,
因為對照上面,仁不等於知。
另外同樣的句式其實還能見於另一段,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
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
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
知其仁也。」
他可以肯定自己學生辦事能力強,但對於仁是不知道的,
代表這個仁就是偏內心的東西,甚至可能實際做出證明心跡的才能確認。
這個脈絡也符合上面那段,只是遙遙知道一些行為,不足以判斷為仁。
不過你可能要說他這裏只是謙虛,或者批評學生不夠智慧XD
: 子孔丘認為的最佳賽局策略,跟我們現代以純粹利己推想的最佳賽局策略是不同的
: 所以我一直都說近似,而不是說就是,但還是很方便拿來說明
: 有時候我會說「這符合賽局」,這邊說的是賽局理論下的最佳策略
: 可是每個賽局一定會走最佳策略嗎? 實際上的賽局怎麼走都可以
: 仁 也是一樣
: 求仁得仁 我們現在說自殺了的意思,這是後世的引申,但絕對不是找死也算仁
: 而是,伯夷、叔齊,想要這樣的關係,成功的得到了這樣的結果,符合心願
: 又怎會有什麼好怨恨的呢? (但不表示子孔丘認同或讚美他們的行為,或是認為典範)
: 這邊的仁,純粹以本意H際關係解,不是前面問「仁」(人與人之間怎樣最好)
: 三仁的情況也一樣
: 不然三個做完全不同的事都算典範?那典範到底是啥?出現邏輯問題表示解讀錯誤
: 故得知 三仁 =/= 三個很仁義的典範偉人
正是因為仁/道德很抽象,所以做出來的事不同,才完全合理呀。
它們共通點就是道德,而你為了解釋已經發明四種智慧了XD
而且你說賽局理論,賽局理論是有所謂收益的判斷的,
看你目前的論述應該都是收束於個人上,
在這種意義下,上面這四個,對個人都不划算吧,
你的解釋才是邏輯出現問題呀。
他等於是舉了四個遵從"當時"賽局智慧但重大失敗的案例,
這樣像是推廣賽局智慧嗎?XD
如果真如你說,那他舉這幾個之後應該要討論,
他們為何失敗,現在理論又怎麼更新改版了,都沒有是鬧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