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報] 真情真性─性偶像文化的批判

作者: sitifan   2013-11-15 17:05:18
※ [本文轉錄自 Christianity 看板 #1ISUQwYU ]
作者: jdcbest (殺生為護生 斬業非斬人) 看板: Christianity
標題: [情報] 真情真性─性偶像文化的批判
時間: Thu Oct 31 13:12:24 2013
真情真性─性偶像文化的批判
 
     作者 陳小小 2013.09.29
  在國小就已憧憬愛情,升上國、高中,嗜讀羅曼史小說。然而,
小說令我以為親密關係就一定是性愛。腦袋不是很清楚的我,
還接受了小說的「男人要有婚前性行為,才能給女人幸福,
但女人不可以有婚前性行為」的錯誤觀念。
進入大學自由的殿堂,我們這些大學生,或憑人類本能,或依循原生家庭的習慣
、或帶著互相衝突、殘破零碎的兩性觀念,尋找機會實際操作談戀愛,渴求親密。
在愛情還沒來臨之前,有份問卷調查先來:「你認為談戀愛可以發生性關係嗎?」
工學院的我們,班上只有八個女生。四個寫「可以」,四個填「不可以」。
當時,這題就是兩個答案,一種是「不可」,因為性是危險、罪惡、墮落;
另一種是「可以」,只要注意安全,性可以帶給人自由與解放。
女性主義成功地教育一半的女生,女性擁有身體自主權,要不要跟男人發生性關係
,我們自行決定。我雖然填下「不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到底哪個答案才對。
我一方面欽佩修女修士守貞的完全境界,同時又羨慕後者,
可以當一個所謂的文化高級人,自由解放身體。
然而,大學四年過去,同儕實驗下來的結果:
有性關係的戀愛,一開始處處是春天,但很快的,大約幾個月,感情就會變質。
女的希望成天跟男的膩在一起,讓男的感到窒息到透不過氣,
當男的稍微忙功課有所疏離,女的便被更深的恐懼與更多的不確定所吞噬
(男女角色反過來的,也有)。
反而談戀愛堅持保守身體的,看起來愚昧落伍、跟不上主流文化,
但是兩人反倒在肉體親密之外發展出更多的共同興趣與關懷,
有些進入禮堂結為夫妻。即使沒有結婚,分手雖有傷心,卻沒有太多遺憾,
也不致於影響與下一位的交往。
大二我成為基督徒,從聖經中,才稍微明白「性與愛」。性可以是罪惡、墮落,
也可以是自由、幸福,端看人是否有照著上帝創造的心意來使用。
性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是上帝特別為夫妻所擺設的豐盛宴席。
但在婚姻關係之外,或婚前性行為、或婚外性行為,就只會帶來危險與痛苦。
但我的理解,也僅於此。
然而,唐慕華的《真情真性》一書,卻對上帝特別為人類創造的性與愛,
很透闢獨到的分析。也讓我對青春時期,同儕各個不同的經歷,
有恍然大悟的了解。書上寫著,
「今日美國大部分的性行為,都基於人們無法分辨社交和肉體性特質的差別。
整個大環境,人與人越來越欠缺親密,於是渴求社交性特質,
但卻用肉體性特質來填塞。」
於是我終於弄明白,當時大一談的戀情為何只有短短兩週?
那是因為我渴望的不是愛情,而是渴求親密的友伴關係。
盼望有一兩個好朋友知我、懂我、欣賞我、接納我,但是我卻找了一個男朋友
,以此來滿足這種需要。
難怪,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跟他並肩走在榕園散步,
專心地聆聽著彼此說話,哼唱著歌。如唐慕華所說,
「很多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性』,而是渴求有人真正關心自己,
感到安全感和安慰,知道自己在痛苦中並不孤單。」
當然,愛情裡也可以獲得相知、相惜、欣賞與接納。然而,
主流文化把愛跟性綁在一起,所以談戀愛的時候,還沒結婚,
男人就向女人索求發生性關係,女人為了親密關係,於是用性來交換,
沒想到卻嚐到更深的孤寂。
我有幾個朋友,就這樣一直更換異性伴侶,在他(她)們身上,
我看到「性」聯合是如此的脆弱,甚至帶來更深的孤寂,身心俱疲。
而我很幸運地,在基督信仰群體裡,找到親密的社交友群關係—弟兄姊妹,
大家在耶穌裡面,真誠地彼此相愛,不需用「性」來交易。
至於男女共同的問題:「如果你將性行為留待到婚後,
但到了那時卻發現它並不好,那怎麼辦?」唐慕華先問一個關鍵問題:
「好,是什麼?」接著才指出承諾與委身的好,比肉體短暫的好,更好。
接著書上說,「我性生活好的地方是,我對性生活的一切知識都是跟太太
一起學懂的。我們從來都毋須懷疑,自己的配偶有沒有將我們的性技巧
跟別人比較。相反,我們一起發掘,什麼帶給我們歡愉,什麼是好的。」
這正是我婚後的經歷。承諾、委身、肉體,達到一種性平安,
這又是書中探討的另一個深度課題。
一個和很多伴侶「做愛」的人,怎麼夠以值得信賴的承諾,
以獨特的方式相愛?「性聯合,述說著獨一無二,並承諾著維持到永遠的關係,
甚至也可以從人類擁有上帝的形象來理解它。」
「性交是永恆與真誠的委身一個特別的記號。」這些話語,在性行為開放的時代
,社會充斥各種「性」暗示下,更顯得擲地有聲、字字雪亮、鏗鏘有力。
現代文化透過各個管道灌輸人們,遇到孤寂與痛苦就用『性』來解決。
西方搖滾樂與饒舌歌吵雜地唱著種不堪入耳的性字眼,
廣告的模特兒販賣性感的事業線,電影或電視劇演著男女主角彼此陌生還不熟稔
,上一幕還吵架,下一幕就上床的情節。
性解放觀念竄流,連兒童教育也波及。教育部編製的國中國小兩性教育的
教師資源手冊,內容竟教導著「應該把感情與性愛分開」,
老師應該接受也鼓勵青少年嘗試不同的性愛經驗,教導孩子使用性玩具。
只要安全,就可以盡「性」享受?!
越是這樣混亂,其實越反映著真實社會太多人的生命欠缺親密。
美國有一項調查,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時間,每天平均不超過30秒,
夫妻間也只有四、五分鐘,在台灣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最該擁有、或產生親密之處就是家庭,如今多數的家庭功能喪失,
人們只好試圖製造親密,轉向用沒有愛的性來填充,在性技巧上強化,
欲透過更多的性刺激來滿足,卻怎樣也得不到滿溢的溫暖幸福。
人類實在是上帝所造,具有永恆的意識。在這場慾流混亂之際,讓我們安靜下來
,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分清楚我們現在真正的渴求是什麼?是愛情?
是友情?是超越人間的永恆的愛,一種穩定不變的親密?別再被商業操作
「假情假性」欺哄,不斷追求性歡愉,卻怎樣也找不到人生真正的滿足。
資訊來源:信望愛
http://bkwww.fhl.net/main/women3/women3277.html
作者: loser1 (拍嘎爪得白醬)   2012-01-19 00:20:00
邪教文宣退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