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能夠輕易地針對一篇文章丟出一連串問題,
不過若是要批評文章內容的矛盾,
好歹也先把原文中所要表達的主旨抓好吧,
一開始就把我全文的前提丟掉,
當然怎麼看怎麼怪.
我行文的邏輯是建立在下方的假設上:
道德規範誕生於人際間的交流,
人會遵循而且被要求遵循道德是為了人群的和諧.
(更甚者,其實我期望它能延伸到人與一切外物的交流)
(但這麼一來,要能夠被要求,
(便需要有個超脫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不認為被規範者能夠作為規範效力的源頭))
(以作為規範效力的源頭)
(然而這麼做,把一切根源都推到系統以外,似乎有點隨便,所以只好先擱置這種想法)
((也許有人會指出,以那些外物作為規範效力的源頭,但我不認為這可行))
((因為我認為規範源頭至少要能與被規範者單向交流))
((人作為被規範者,似乎聽不懂死物或非人生物的話語))
((高興的話把動物排除掉也無所謂))
(((如果這麼補充下去實在沒完沒了,不僅我覺得煩,恐怕整篇文章都被切割得七零八落)))
(((便容許我發個懶吧)))
(再補充一下吧,我認為道德是作為道德規範而被人所認知)
顯然這與你所認為的道德完全相左,
大概也與課堂上的道德不同,
不過不必急著丟棄,
看看這種道德能夠有什麼樣有趣的推論,
人生不必如此非黑即白,
留著各種不同面向的觀點,
也不至於太過乏味吧.
如果你不同意這個前提,
那麼需要做的是針對這個前提回應,
(當然我期望的是討論不是攻擊)
也許你需要重構一套系統,
或是挪用現行的標準,
無論如何,總是有個你所依憑的邏輯在.
但如果拋開前提,
只僅僅因這個前提所衍伸出的推論,
與你所依憑的邏輯相左,
來反對它,
(當然作為並立的觀點是很有趣,不過你顯然只能接受一個系統留存)
我覺得這恐怕不太有說服力,
而且你不把你所依憑的邏輯明確地擺放出來,
我恐怕不太容易回應你的問題,
不太容易了解彼此所依憑的根源有哪些異同.
我以為原文中的前四行,
可以稍微讓人能夠理解我的前提的可能性,
然後在此前提假設之下,
關於道德主客觀性的爭論點便在於,
規範的源頭能不能找到穩固的基礎,
原文不太負責任地抓著一個火燒小孩的例子,
來支持我文中武斷的宣稱.
不過我原文並不打算說服任何人,
只是想試著指出其他種不同可能,
希望讀者能看看與平常迥異的思想,
也許能激盪出更廣的面向,
如果能夠徹底擊垮這種道德,
當然我會很傷心,
所以擊打的時候請溫柔一點.
而如果有人願意在原文骨架下構築完整的理論系統,
我可是非常樂見此事的呢!
接下來回應你的提問,
(雖然我覺得沒什麼意義,因為一切都出在彼此依憑的前提假設不同)
如果你的意思是指,
你認為我所假設的前提導致我容易得到"道德是客觀的"這樣的結論,
我承認是如此沒錯,
甚至可說,我之所以為採用那種前提,便是為了能夠容易得到這樣的結論.
如果你的意思是指,
你認為我所假設的前提導致我只能得到"道德是客觀的"這樣的結論,
我認為是起因於你我對於"客觀"的理解有所不同,
導因於此理解上的差異仍要回溯到前提的假設.
我並不確定你所謂的"無解"是指對什麼問題無解?如何無解?
如果你能夠再說明清楚一點,也許彼此討論可以更有效率,
我也不必一直作無謂且過多的臆測.
接著後面一段,
我不太懂你是要針對那件論述回應?
我質疑了什麼?
是指我對"我所理解的共通倫理"的"共通性"在時間縱深上的質疑嗎?
還是指我前段將共通倫理武斷地剪裁成那種模樣?
若是後者,確實那種說法不能說服人,不過我原文並非要人相信此事,
而是希望指出,接受此事後會看到什麼風景,
結果至少是隨之而來的兩個難處.
我可沒有那種自信能夠找到所謂的"終極解決辦法",
甚至我也不覺得有人能夠找到.
(我實在很不喜歡你的說法,提問時不僅模糊不清)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一眼明白你質疑時所依憑的理由何在)
(而且還把彼此割得如此對立,又不是在戰場生死相搏,何必呢)
再後面,
你所有的質疑都是建立在我原文假設以外的前提之下,
對我原文的前提所推演出的說法批評,
現行法律之法源至少是依憑著現行的道德,
你拿著法律為本,
前提原先便差別迥異了,
文章內容當然處處與你所本的東西不同,
正因為現行法律實行時的困難,
才想要試著尋求其他種出路.
我所說道德性成為評價語,
這是我原文後半部分主要依據,
(說是依據其實有點誇張,因為我根本沒論述什麼,只是順著這個前提一路走下來,)
(當然途中會遇到許多岔路,不過原文只是要簡單地遊覽,便隨性挑一條走下去)
當然這也是我原文前提所得的自然推論
(道德以道德規範為體現,而道德規範由其效力源頭的道德評價來實現)
你對這個重要的前提草率地丟一個問句:"這是事實嗎?"
然後便把他擺一邊去批評後面的論述簡直莫名其妙.
我這篇文章本來就是要帶人試著以迥異的角度來尋求應然倫理,
誰管他現行的實然倫理是怎樣.
接著,
在你意味的道德下,
(在我所億測的你所意味的道德之下)
道德當然與個人自我反思時所憑藉的東西密不可分,
但那跟我原文的邏輯有何相干.
在原文的前提之下,我將道德理解為以道德規範的形式被人認知,
該段落是為了回答這種規範如何由規範的效力來源檢視,
道德規範的效力源頭要依憑什麼準則來實行道德評價.
確實我原文的描述容易誤導人,
因為我一開頭便完全不考慮個人的意圖如何影響他人的道德評價,
(理由是技術上的困難)
(當然一個人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揣測他人的意圖)
(但我根本不認為人能夠相信這種揣度)
(因此不認為有任何人有資格能夠去揣測他人的意圖)
只假設他人的道德評價能夠影響個人的意圖會不會付諸行動,
我要不要作為一個社會裡不和諧的一份子,
與社會是否認為我不和諧,
是兩回事.
你說的矛盾,只是跟你所依憑的邏輯相左,
無法評判是指,在於,當評判標準也把意圖納入時,會產生技術上的困難,
跟存不存在評判標準哪裡矛盾了?
原文的前提允許評判標準容納意圖以外的東西,
與你所依憑的標準允不允許意圖以外的東西何干?
最後面,我最受不了的是,
你怎麼能夠隨便揣度別人的內心,
尤其這種揣度還是負面的.
我最末句丟得是有點隨便,
之所以會冒出那一句,
是想到一個問題,道德為什麼能夠(或不能夠或不一定)要求一個人需要對他人的情緒負責?
我對於"嫉妒心"這個詞彙所賦予的負面意涵並不那麼大.
正義是什麼?我並不是很清楚,但我試著隨意解說看看.
(當然是很狹隘的)
社會中的資源有限,而且分配不均,
雖然資源有各種面向,
但總有人手邊的資源不夠與人交易,
人人都希望手邊的資源愈多愈好,
當看到他人的資源比自己多時,
難免會有所不平,
正義的其中一種面向是希望能夠疏通資源弱勢與強勢之間巨大的溝渠,
但究竟這種想法原先是如何發聲的呢?
我不認為會由手邊資源最多的人發聲,
因此一旦資源重整,則個體與個體間所擁有的資源的差異漸小,
雖然有點自打嘴巴,
不過如果認為嫉妒心起因於這種不平,
而且很武斷地將它量化,
那麼經過資源重整以後,
那種量很有可能減少,
如何正義,便是要如何處理這種不平,
這種意味下的正義與嫉妒心,兩者之間便牽扯上關係.
因此在原文的前提之下,
道德規範與評價並不要求一個行為正義與否,
而在於其背後的不平是否危害到社會的和諧,
甚至那種意味下的正義是多餘的要求.
如果你不了解原文要說的意思,
怎麼能夠不去試著了解便逕行開罵!?
還有,建議你回文請整段回,不要逐字逐句回應,
隨意把別人的文章切開實在很沒禮貌.
主題沒變的話,標題不要隨便改,
否則一旦討論串變長,很難回顧到底哪些文章是與這串討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