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魯我剛好也是在投信這個小圈圈來分享一下
國內的投信基金是怎麼做的,國外(境外)我不清楚
高收益債-月配息基金還沒流行以前 大家都是很安分守己
月配息也配的不多,而且大多數也是拿海外的利息來作收益分配 (因為國內的要扣稅)
所以那個時候 基本上不太會有所為配到"本金"的問題...
前面的人說的沒錯,那段警語是金管會要求要加上去的
不論你是否會配到本金都要加上去,尤其是高收益債 (避免雷曼事件重演???)
就基金會計的角度而言 所謂的配到 "本金" 一般指的是用 淨資產 的科目來作配息
基本上會配到 "本金" 通常都是拿所謂的 已(未)實現損益 來做分配
另外所謂的收益分配 應該要拿的是 "收入"/"收益"
舉個例子來說:
上市股票來 買進成本 90 賣出 100 , 3501002 已實現資本損益-上市 (投資的損益)
股票股利/債券利息 會認列在收入 , 4103001 已實現股票股利-上市 (額外的收益)
如果你是拿 所謂的收入也就是額外的收益來做分配
基本上不會去動到資產配置,所以對於基金的績效而言影響並不大
等於是原本應該要再投資的錢就先分配給投資人了.基金賺錢=大家賺錢
但是大家都知道 投資總是有賺有賠,哪有人每天都在賺錢 就算是債券也是有違約的風險
所以當每個月都必需要固定配息 又想要配息的數字好看 但是賺的收入又沒那麼多的時候
怎麼辦?????
不是賣掉一些資產來籌錢就是拿活(定)存出來分配,不然錢從哪來??
所以所謂的 會分配到 "本金" 就是這樣來的...
最近因為金管會大動作的開放許多金融商品和解除許多限制
再加上人民幣開放+投信基金開放多幣別申購+高收益債的"高"配息....
投信公司為了搶生意,而且大家都喜歡看每個月有錢可以配到口袋裡 (感覺好像有賺到..)
所以市場上最近很多基金開始瘋狂的加開多幣別子基金
XXXX-月配型(美金)
XXXX-月配型(人民幣)
XXXX-月配型(澳幣)
XXXX-月配型(歐元)
XXXX-月配型(紐西蘭幣)
結論就是:
只要每個月穩定"高"配息 ,就會有人來申購
(配息的錢從哪裡來,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收入不夠就拿已實現,已實現損益不夠就用未實現損益,
未實現損益還不夠..那就把活(定)存拿出來分配,反正有配就好。
怎麼不拿費用出來作分配 - EX:經管費,
傻了嗎??
投信公司就是靠經管費+手續費 吃香喝辣的,怎麼可能把放在口袋的錢再拿出來
基金淨值跌+投資人賠錢這沒關係的嘛<<投資有賺有賠>>,
經管費+手續費 不能不收<<投信公司穩賺不賠>>.....)
挖東牆補西牆 ,淨值每天就在那邊 載浮載沉,要死不活~~~~
這是投信基金的玩法
另外一種更狠的就是 投資型保單 代操 ,這個比投信基金還狠
所以當妳的保險業務員告訴你,我們這個保單很好,連結到投信公司交由專業的經理人代操
每個月可以固定收益,固定撥回、分紅撥回、加碼撥回...
嘖嘖嘖....
<<千萬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