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入圍的大陸片 許多看不到
【聯合報╱記者王雅蘭】
隆重辦完金馬51,金馬獎抱持著從「1」開始的心情打造全新氣象,大陸影人和作品拿下
很多大獎,難免遭譏「又是金雞百花獎嗎?」金馬獎主席張艾嘉心知肚明,主動在台上說
,佩服其中的台灣評審,「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才拿出這份名單的」;但不執著「獎留台
灣」,更證明金馬獎的無私、在華語影壇的權威性。
今年入圍金馬獎主要獎項的影人作品,約一半來自大陸,因大陸片在台上映每年只有十部
配額,入圍金馬獎不見得能上映,因此金馬獎往往變成電影圈與媒體的一頭熱,觀眾看不
到電影,參與感也降低。
文化部十月底宣佈放寬限制,大陸片只要在奧斯卡、坎城、威尼斯、柏林影展競賽各單項
獲獎,以及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項,即有資格在台上映;既然鼓勵好片,
美意何妨多一點?
其實,文化部應該開放大陸片「入圍」金馬獎主要獎項,就不受配額限制;因為金馬獎評
審總比抽配額的運氣牢靠,能入圍就表示經過審核,有一定的品質水準,為何台灣觀眾對
好片,只能望片名興嘆呢?
再者,配額抽出的大陸片良莠不齊,缺乏口碑,觀眾興趣缺缺。這兩年配額抽出的大陸片
票房都很慘。今年更慘,抽出十部竟然只上映了六部,最低的「一江明燭」只有六萬元票
房;「致青春」也只有八十五萬。
但本屆影片包括張藝謀「歸來」、陳可辛「親愛的」,都沒入圍最佳影片或導演,但值得
推薦給觀眾;入圍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闖入者」、「一個勺子」,也不符上映要件
,觀眾豈不扼腕?
大陸有不少批判社會的犀利作品,無法在大陸上映,例如去年賈樟柯的「天注定」,去年
入圍金馬獎但未拿到大獎;若非文化部特准以影展方式在台上映,就埋沒了好片。台灣能
上映在大陸受到箝制的好片,更能彰顯台灣的多元與包容,這不正是電影該傳遞的價值?
文化部可再大方一點。
【2014/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2/90841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