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China_travel 看板]
作者: mikeleon (阿亮) 看板: China_travel
標題: [心得] 絲路遊記(三) 文化
時間: Sun Aug 26 10:00:51 2007
雖然橫越亞洲大陸看遍奇異地形並不是開創絲路的原意,
但卻因為絲路艱苦難行的各種地貌才造就了絲路的特殊。
而在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們,為了與自然奮鬥,或為了與其他種族爭奪資源,
於是在絲路上留下許多人類活動的遺址,這又是絲路令人嚮往的另一燦爛焦點:
歷史古蹟與文化。
從繁華的起點:長安,邁向遙不可測的西亞國度,
對古人來說,也許就是一次無法返回的旅程,所以對長安的記憶會十分懷念,
在孤寂無人的沙漠裡,想像自己重回熱鬧長安城的快樂情景,
也許是旅途中能支撐自己活下去的最大理由。
所以出發前在城內享受一場極盡奢華的歌舞,就當做是給未來的自己一線生機吧!
走出城門,頻頻回首,走在古代絲路的人們都在回望著什麼呢?
走進青藏高原後,天氣開始變幻無常,前一刻還豔陽高照,
此時竟然能開始下冰雹!在台灣從未見過冰雹的我,興奮地拾起米粒大小的冰粒,
殊不知這冰雹若再大一些,就有可能砸傷人車了。
在青藏高原上,人們主要信仰為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俗稱黃教),是藏傳佛教中的後起之秀,由宗喀巴大師創立。
宗喀巴的誕生地"塔爾寺"據說是他誕生時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的一株白旃檀樹。
且樹上的十萬片樹葉,每片都顯現出獅子吼頭像,
宗喀巴長年在外整頓教務,為解母親思念之苦,於是寫信告訴母親,
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形成塔爾寺最早的建築。
其後有新塔包覆原塔,又有寺院建於塔上,因此形成:
「殿中有塔,塔中有塔,塔中有樹」的奇妙建築。
塔爾寺的「轉經輪」,每順時針轉動一次轉經輪就是誦讀一次真言,
能積功德、消災解難,為來世增加福報。
進入河西走廊後,首先抵達的是號稱"河西糧倉"的張掖市。
張掖古稱甘州,西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
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因地處邊塞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被稱為「金張掖」。
張掖有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西夏建築"大佛寺",創建於西夏強盛時期,
寺內有一個身長約三十五米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
木胎泥塑(木材骨架覆以泥塑,內部中空原藏有經書),彩繪金描,
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整個西夏和元代,大佛寺都是皇家寺院,
野史上有忽必烈降生於此、南宋末代皇帝吊死等傳說。
可惜剛好寺廟整修無法一窺全貌。
繼續西行即抵達古稱肅州的酒泉。相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遠征得勝歸來,
駐軍於此,漢武帝遣使攜酒犒賞。酒少兵多,霍即下令傾酒於泉內,與士卒開懷共飲,
酒泉因此得名。
由酒泉再往西就到了明代長城最西端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的嘉峪關。
它與內地所築的磚造長城有所不同,主要是由泥土與糯米汁夯築而成,
所以歷經數百年戈壁強烈風沙也尚稱完好。
嘉峪關內城
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以守住絲路的交通要衝位置。
在古代出了嘉峪關就算是出國了,因此嘉峪關有著現代海關般的任務。
關外的戈壁一望無際,駱駝隊準備帶領出關的人們穿越荒地,邁向異國城鎮。
所以有民謠唱著: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乾。向前看,戈壁灘;向後看,鬼門關。
足以描寫出古人出關時的複雜心情。
其實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
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可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
它所發出的狼煙或烽火警訊可傳遞敵人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比快馬傳遞還快。
出嘉峪關後有個享譽中外的著名景點: 敦煌莫高窟,
它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
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後來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均有壁畫或塑像。
北區則是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雕塑,故多以壁畫為主。
其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許多原已散失的重要實物,
同時也展現了從北魏到元代的各種藝術風格,令人歎為觀止。
可惜由於遊客日增與天氣變化因素,因此有些洞窟已不再對外開放。
最高的一座洞窟"096號"內藏大佛,為武則天所建,
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
原本只有五層,巨大佛像的頭部外露於山壁,易受風雨破壞而需時常整修,
民國後才修成九層將佛像完全保護住。
參觀了將近10個洞窟後,就深深為各朝代的藝術創作所吸引:
美麗的西夏蓮花磚,絢麗的盛唐時期壁畫,反彈琵琶的飛天畫像,
比例完美且依透視法繪成的宮殿,簡樸印度風的男飛天連續舞蹈像等等,
這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呀!可惜清末的破壞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現在敦煌文物流落世界各地不知凡幾,令人心頭糾結感慨不已.....
(石窟內禁止拍照,所以請大家親自前往探訪吧!)
再繼續向西深入戈壁,就會抵達新疆的東緣:哈密地區的星星峽,
從星星峽收費站開始,所有的文字與路標就開始有漢文與維文同時標註的現象。
小時候聽說這附近有個地名叫做"一碗泉",如今親身抵達這裡,
雖不至於像以前聽聞那樣只有一口井,但附近確實幾乎沒有房舍與人煙。
這裡的居民仍是遊牧民族,並無固定居所,平常住在可移動的氈房,
冬天為了避寒才會住在純粹以木材組合而成的冬窩子。
進入火焰山區之後,有著另一個特別的佛教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它始鑿於麴氏高昌國(公元499-640年)時期,歷經唐、五代、宋、元的漫長歲月,
現存洞窟83個,分列3層,主要有中燈柱式、長方形縱券頂式、
方形穹廬項中堂帶迴廊式三種形式。不過因為歷代破壞與掠奪,
目前已殘破不堪,壁畫中少許殘存的金箔象徵著它曾經輝煌美麗的歲月。
雖然曾有人企圖洗去惡意潑上的泥漿,但卻因氧化與濕氣加重了毀損程度。
在狐尾鋸所留下的鋸痕上,人類貪婪無知的歷史被一道道地刻劃下來。
在吐魯番地區的歷史古蹟還有"交河故城",其為車師前王國都城,
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它處於雅爾乃孜河谷中一個高出河面30公尺的梭形土台島嶼,
四週由兩條古河床交叉環抱,幾乎如刀削般陡峭,就像是天然的城墻。
整個城就從土台向下挖出來,十分特別。內有居民區、寺院區、手工業區等。
佛寺內牆上仍隱約可見半身佛像。
高於土台的部份亦可用挖出來的泥土往上蓋出建築物。
吐魯番地區另有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蘇公塔",是座造型別緻的伊斯蘭教古塔,
塔身花紋分層變化而上,頗有伊斯蘭幾何圖案的趣味。
它是由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的次子蘇來滿為紀念他父親對清朝的忠誠與功績所建,
位於其旁的清真寺可容納千人作禮拜。
在吐魯番往烏魯木齊的途中,有個"輪台城"遺跡,
是唐、元代古建築遺址群之一,大約建於公元六百四十年前後,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到達新疆最熱鬧也最現代化的城市:"烏魯木齊"之後,
可以發現它與內地城市最大的不同是維吾爾文與漢字並列,
而且街道上常常可見西方人臉型的維吾爾族,真的像是到了國外一樣。
維文的"家樂福"
維文的"肯德基"
這裡的國際大巴扎與二道橋大巴扎是兩個相鄰的熱鬧市集,
"巴扎"是維吾爾族語,意即市場、購物中心。
其中國際大巴扎是2002年建立的商業購物中心,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
裡面賣的東西琳瑯滿目,只要進來之後就會覺得錢與時間都不太夠用。
在烏魯木齊還有個買不完吃不完的"五一星光夜市",
熱鬧程度與台灣各大夜市完全一樣,而且還有許多外國面孔卻講普通話的攤販,
讓人有點錯亂的感覺。就算不買東西來此逛逛也是十分有趣的。
在新疆因為緯度加上時差的關係,所以晚上十點了天還沒黑,
大家在天色微藍的夏日夜晚,用力地享受新疆的快樂氣息吧!
http://tw.myblog.yahoo.com/liango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