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tiger (唉說我等著他們來找我阿X)》之銘言:
: 就替代性消費阿
: 但是他還是硬要你拿了1000出來
: 所以3倍卷創造的支出裡面
: 至少有1/3是你自己拿出來的阿
: 乘數效應自己創造就是醬
: 要不然你以為為什麼要你出1000…
: 硬要你拿1000來消費阿…就算他是替代消費
: 也是在3倍卷下拿出來的替代消費
: 不想被乘數?
: 那你一開始就應該選擇不領了
乘數效應是個經濟學詞彙,指貨幣供應的變化因經濟活動的連鎖效應而被放大。
當個人、政府或公司的行為對經濟造成影響時,對其他人和企業的涓滴效應可以使這種影
響遠遠超過初始作用
你的解釋方法是:人民拿出一千,實際上創造了三千的消費效益
但你又承認替代性消費必然產生
也就是這兩千元政府發不發,都不影響你最後三千元的消費行為
結果就是最後投入市場的,還是只有三千元
特別台灣儲蓄率高達36.3%
以最低基本工資23800元來看
2000原僅占工資的8%
更別提絕大多數的人薪水都超過23800元
因此有很高的機率原本要花掉的3000現金
在三倍券的出現後
會被儲蓄下來
所以不要去想原本要花的三千元
還是會拿去做出其他多餘的消費
還是回歸在三被券在被消費的當下
是不是連帶讓人民願意多花一點錢?
譬如
一台家電價格是一萬元
原本沒有要買
但因為三倍券出現
花掉家中三個人的額度外
又再添了一千元
這一千元才是比較明確的乘數效應
這也是為什麼三倍券原始設計上
不找零,也禁止低價購得(跟別人買三倍券)
但是因為政府被靠北一下
改口說不支持找零,也不敢入法
但還是堅守不得販賣與購買三倍券
效果就會比堅持不找零差了一點
另外
數位三倍券中
消費三千元後,回饋兩千的做法
更是讓人民難以直觀的去湊三千元增加乘數效應
我的狀況
大概是年底
發現政府退了兩千元給我
但是我卻怎樣也想不起來我三千元是花在哪裡
因為半年的日常生活開支遠遠大於三千元
另外一提
販賣與購買三倍券
說是違反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振興三倍券發放辦法
第 8 條 紙本三倍券之使用限制如下:
一、不得找零、轉售、兌換或退換現金。
二、應於前條第一項所定使用期間內使用,逾期失其效力。
但我沒看到任何罰則
也就是
有人真的買了,或真的賣了
請問
政府到底能拿他有甚麼辦法?
沒入不法所得?
還是要額外開罰?
甚至被關?
如果政府想要杜絕這種行為
為什麼不設定罰則?
行政罰按理講也有罰鍰
是不是真心想要防堵這種行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