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pt.cc/NFw_
中評社臺北5月1日電(記者 鄒麗泳)臺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
委羅致政4月30日出席論壇表示,中國“習李體制”的對臺政策,是以“民族主義、鞏固
深化與政治對話”作為三大戰略主軸,企圖形塑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局面,創造和
平統一的物質與精神基礎。
臺灣綜合研究院暨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昨天下午共同舉辦“習近平時代兩岸關
係展望”論壇,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黃輝珍主持,藍綠學者從不同面向探討大陸對臺
政策的觀察與看法。羅致政出席論壇時做上述表示。
羅致政指出,兩岸關係只能用“亂”來形容,國共關係是,共產黨想要明確承諾、
要統一、要政治談判,國民黨則是想繼續曖昧下去。中國是強大了,但還很多問題,臺
灣必須以拖待變,臺灣不能什麼都不要。
羅致政昨天下午發表“習近平的中國夢與中共對臺政策”,他認為,中共己漸漸無
法接受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主張,更不認為“只經不政”是可以接受的現狀,
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是臺灣朝野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羅致政強調,臺灣內部應該凝聚更多共識,因應兩岸交流因為量變可能帶來的質變
,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以改變兩岸交流的影響方向,進一步爭取臺灣更多的談判空間
與時間,這是臺灣在因應中國新領導人對臺作為時,應該考量的重要戰略原則。
他說,中國習李領導體制正式接班後,對臺政策的思維與方向,在相關領導人與涉臺官
員的談話中已透露出些許端倪。一方面有高度的延續性,另方面也隱含一些重要的新意
。中國未來將高舉民族主義的兩岸“中國夢”,鞏固兩岸現有的政治互信與交流基礎,
深化與擴大兩岸在各個面向的交流與合作,並推動由民間先行的政治對話,以形塑兩岸
關係不可逆轉的格局。
羅致政強調,面對北京對臺作為的積極攻勢,臺灣須正確研判與掌握形勢,對內凝
聚共識與提出對策,期能順勢而為、化挑戰為利基,才能為臺海兩岸的和平與安全,奠
定真正紮實的基礎。
他說,習李體制正式出臺後,所謂的“中國夢”似乎己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口
頭禪。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於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發表談話,清楚勾勒
出中國夢的本質與內涵,也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
時代精神。”他進一步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
團結的力量。”所以必須“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
團結的力量。”習也在第一次會議上提到,“廣大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要攜起手來,支
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新的前程。
”而李克強則是在會後的記者會上溫情喊話,強調“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把
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花好總有月圓時。”
羅致政說,中共領導人的上述談話,所謂的“中國夢”,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兩
岸“中國夢”,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夢,更是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而和
平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環。簡言之,中華民族主義在兩岸關係上的體現,消極面就
是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積極面則是“增進共同維護一個中國
框架的認知”。北京當局強調民族主義,除了大陸內部政經情勢與社會變化的考量之外
,在對臺政策上的強調,則是反映其對胡錦濤時對臺政策的深度檢視,以及對兩岸關係
現況與方向的評估。
羅致政說,在北京眼中,2008年馬英九上臺之後的兩岸局勢,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
機遇期”,中共掌握此一重要戰略機遇,與國民黨達成了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在
此一政治基礎上,具體推進了兩岸交流與合作的眾多功能性協議。
中共樂觀氛圍下,感受到兩岸關係當中存在著它所不願意卻必須面對的現實。首先
,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的結果顯示,政黨輪替是臺灣民主選舉下的可能常態,而民
進黨仍然掌握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民意基礎。如何面對民進黨在未來的可能執政,以及處
理民進黨背後所代表的政治與社會力量,是中共當局必須客觀面對的兩岸因素。在此一
考量下,形塑兩岸關係發展的“不可逆轉”,便成為未來中國對臺工作的重要戰略,也
是鞏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具體目標。換言之,北京當局要形塑一個即使民進黨上臺後
,都無法輕易改變的兩岸格局,而且是建構在“反對獨立”與“一中框架”基礎上的格
局。在認知民進黨及所代表力量客觀存在的基礎上,與民進黨及泛綠陣營的互動與接觸
,以化解臺灣內部求獨的力量,乃是中共當局現階段對臺統戰的重點工作。
不過,羅致政認為,中共過去幾年對臺工作所面對的另一項瓶頸,則是臺灣內部國
家認同與統獨立場的發展趨勢。
他說,過去一段時期,“九二共識”扮演兩岸談判及交流的重要政治基礎,此一政
治基礎是否足以因應兩岸之間愈來愈複雜敏感的關係?北京當局是否仍能持續容忍兩岸之
間的“存異”而不去“化異”?尤其在給了馬政府眾多的讓利之後,中國新領導人是否能
繼續忍受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主張?這都是未來兩岸關係的可能變數所在
。從近來的跡象顯示,馬政府所謂“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立場,北京似認為是
“只經不政”、“求易避難”的說辭。因此,積極誘逼馬政府走向政治談判,或將成為
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對臺工作的重要環節。近來中共領導人有關兩岸政治對話的說法,己
顯露出此一可能的發展趨勢。
羅致政初步研判,中國方面所規劃的進行步驟,是兩岸可以先進行“政治對話”,然後
進入“政治協商”,最後才進入最困難與最終的“政治談判”。對話的形式則是民間及
學術先行,之後才是進入官方的對話談判。而根據相關的主張,兩岸政治對話的內容,
包括了“臺灣(或‘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終止敵對狀態”、“兩岸軍事互信機
制”(CBMs)、“和平協議”與“臺灣的國際空間”等。
當前中共對臺政策的重要工作目標,是要在臺灣內部與兩岸之間,營造兩岸政治對
話的氛圍,並形塑有利和平統一的輿論基礎,透過以民圍官的方式,在適當時刻逼使臺
灣政府走向政治談判桌,而其談判目標,則是要臺灣更明確化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並
對和平統一的方向作出承諾;換言之,即是要具體實現“法理” (de jure)一中與統一
的兩岸狀態。
羅致政分析,中國習李體制下的對臺政策,應是以“民族主義、鞏固深化與政治對
話”作為三大戰略主軸,企圖形塑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局面,創造和平統一的物質
與精神基礎。直言之,中共顯己漸漸無法接受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更不
認為“只經不政”是可以接受的現狀,以此觀之,兩岸關係勢必將進入所謂的“深水區
”,而這也是臺灣朝野所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如何在臺灣內部凝聚更多共識,因應兩
岸交流因為量變所可能帶來的質變,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以改變兩岸交流的影響方向
,進一步爭取臺灣更多的談判空間與時間,這是臺灣在規劃與因應中國新領導人對臺作
為時,應該考量的重要戰略原則。
===========================================================================
民進黨也在為兩岸進入政治談判做心理準備了 中國統一富強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