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跡象不是在2010年才出現,更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到2000年間。2000年民進黨
政府把停建核四當成議題來炒作的時候,便已經呈現那種冷飯熱炒的的作法了。之後
包括18%、集會遊行法等事件,都是民進黨失去創新議題之後,不斷在炒冷飯所呈現
的結果。
民進黨最後一次大規模創新、以前瞻性的方式來看待台灣,發生在1993年的前後,
當時民進黨推出一系列的政策白皮書,展現出執政的野心和願景。但隨後在陳水扁掌
權下,消費既有議題、各種活動造勢進行表演的作法成為主流,民進黨就不再有指標
性的革新性思維和決議了。實際上,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的各種作為,並沒有超過在
1993年擬定的各藍圖,甚至採用的人士也是當年擬定白皮書的那些人。
這個過程其實也和民進黨的策略轉向有關。為了應付各項直選,民進黨在1990年代
開始採取「地方包圍中央」的方式進行選戰,開始在各地方縣市招募人馬,希望能突
破當年北綠南藍、民進黨跨不過濁水溪的問題。但是怎麼「地方包圍中央」呢?最簡
單的方式便是在國民黨內部矛盾之下吸收地方派系作為現成可用的戰力,名聲和理想
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有競爭實力。因此會導致當年抨擊曾振農、今日卻聲援張花冠
的奇妙景象。
這導致民進黨的地方勢力素質很難比國民黨高:有本事的地方派系當然優先留在國
民黨的既有結構下,而不會換插旗幟另謀出路。這些地方勢力變成了民進黨必須遷就
、討好的對象,但是他們又對民進黨的創新毫無貢獻。於是這導致民進黨這十年來最
常上演、卻沒人敢檢討的戲碼:民進黨內引發討論、「改革」最多次的事情叫做黨內
初選規則,而大方向的國家藍圖、兩岸關係都不再有人理會。比較可能引導議題的人
在黨內被稱為寇,炒冷飯、聲援陳水扁成為現在民進黨僅存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