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回憶一下
臺北市最早的公車,幾乎都是長路線的公車
通常要去台北市任何地方,轉一趟幾乎都可以到,但就是很花時間
後來有段時間推行棋盤式道路、公車專用道跟幹線公車
這應該是預先為了跟捷運的通車所推行的
但有坐過幹線公車就知道,就是從街頭走到街尾,而且相對來說很貴
假如我的通勤路線是個 L 型,短短的路要轉一趟公車,還要多刷一次卡
後來捷運路網慢慢成型,相對應的棕、紅、藍、綠等接駁公車出現
其實那時小弟以為長路線的公車會式微,但其實並沒有耶
為何?
因為轉乘很累啊
從地面公車站要地下捷運之間
下車=>走到捷運站=>下到月台=>等捷運=>出月台=>上到地面=>到公車站=>等公車
其實光是轉乘的時間,至少就5分鐘,還要跑上跑下的,而且不一定有位子啊
所以長路線的公車,一定有他的市場存在
柯提出這個政見,是根據科學的路網計算,長期搭乘經驗,還是只是直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