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heoEpstein (Cubs)》之銘言:
: ※ 引述《monopoliest (中肯無益於中出)》之銘言:
: : 其次,請繼續看高玉樹在台北市長之後的經歷。
: : 交通部部長 (1972年5月29日-1976年6月9日)
: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2年5月29日-1989年5月31日)
: : 總統府資政 (1989年6月-1996年5月19日)
: : 總統府資政 (2002年5月20日-2005年6月15日)
: : 當完台北市的第一任官派市長後他就調到中央當交通部長了,請問這是冷凍他嗎?
: : 當然不是,你大概不知道,當時有幾個人是當過內閣閣員之後才當上行政院長的吧?
: : 我就只拿交通部長來說吧。在高玉樹前面兩任,有個叫做孫運璿的交通部長,他的
: : 任期是1967年12月11日到1969年10月11日;在高玉樹後面兩任,有個叫做連戰的人當
: : 過交通部長,他的任期是1981年12月1日到1987年4月23日。很巧,這兩個人都當過行
: : 政院院長。
: : 好的,我們看看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當完行政院院長後,繼任的人是俞國華,他和
: : 孫運璿同時進入內閣,擔任財政部部長(1967年),俞國華排隊到孫運璿當完之後才
: : 當上行政院長。接下來呢?當時碰到李登輝的政治鬥爭時期,換上的是只當了半年的
: : 李煥,接著就是郝柏村。李煥是1989年6月當上行政院長,正好就是高玉樹轉任總統府
: : 資政的時期,也是他最後的機會。
: : 怎麼沒點名他當行政院院長?你去問李登輝吧。
: 這篇真的不愧是政黑文茜體,完全抓到斷章取義,片面解讀資料的功力。
: 孫運璿
: 交通部部長 (1967年11月29日-1969年10月1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67年11月29日-1978年5月29日)
: 經濟部部長 (1969年10月1日-1978年5月29日)
: 行政院院長 (1978年5月26日-1984年5月25日)
: 連戰
: 交通部部長 (1981年11月25日-1987年4月22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81年11月25日-1990年5月30日)
: 行政院副院長 (1987年4月22日-1988年7月20日)
: 外交部部長 (1988年7月20日-1990年5月30日)
: 臺灣省政府主席 (1990年6月15日-1993年2月27日)
: 行政院院長 (1993年2月27日-1997年8月31日)
: 高玉樹
: 交通部部長 (1972年5月29日-1976年6月9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2年5月29日-1989年5月31日)
: 孫跟連在政務委員任內,都是同時兼任閣員,
: 連戰是交通部→副院長→外交部,
: 之後離開中央,但是去當省主席,其後就接了行政院長。
: 孫運璿是交通部→經濟部,然後就接了行政院長
: 祇有高玉樹,從交通部長被換下來後,整整13年的政務委員,沒有兼任其他閣員。
: 然後文茜體不說1976~1989的蔣經國冷凍他,說1989的李登輝不用他。
: 偉哉文茜體,讚嘆文茜體~
: PS.
: 文茜體剛剛又發了一篇
: 雷震案是1960年的事,然後12年後蔣經國還讓高玉樹當交通部長,
: 說是跟連、孫一樣要接行政院長的程序?
: 文茜體可以繼續這樣寫,讚啦。
終於知道什麼叫腦補文茜體了,高玉樹本人的講法要不要聽?
難道總統換人事會都一樣? 高玉樹本人早就說蔣經國不如蔣介石信任
你還要再腦補?
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
高玉樹曾經是台灣黨外運動的一顆耀眼明星。他犀利的言詞,批判的火力,帶有感性
的呼籲,常激起台灣人的熱情,是位瞭解群眾心理的街頭演說家,也是精於選戰的戰略家
。他參選過四次台北市長的選舉,第二屆選舉擊敗國民黨的王民寧,第五屆則擊敗國民黨
的周百鍊。在國民黨政府控制下的台北市,他竟然能擊垮國民黨全力支持的候選人,是被
視為不可能的壯舉。他的事蹟在街頭巷尾流傳,成為台灣民主的佳話,也是戒嚴恐怖時代
動人心魄的故事。
如此動人的事蹟,值得留下記錄,以見證台灣民主化的艱辛歷程。1996年,林忠勝夫
婦秉持為台灣留史的美意,著手進行口述訪談,歷經數年,而有亮麗的成果。閱讀這本回
憶錄,我佩服林忠勝夫婦數十年來為台灣留下歷史紀錄的堅持,深深體會他們口述訪談時
的苦心。我讀之再三,感觸良多,將所感敘述於後。
在國民黨實施戒嚴、威權統治的時代,地方選舉是唯一的民主假期。在選舉期間能夠
放言高論,說出台灣人內心的不滿,但選舉輸贏不是只靠言詞,需要組織動員,黨外人士
勢單力薄,怎能跟國民黨候選人競爭。國民黨掌控黨政軍特與媒體,動員全部力量封殺黨
外人士。黨外候選人一旦有違反國策的言論,不是立即被禁止,就是事後算帳,因此民間
流傳「勝選過關,敗選被關」,正反映當時選舉的壯烈。高玉樹參選時,同樣也面臨國民
黨的圍剿,助選員被監控、言論被監聽;計票時,投票所常有停電,收音機廣播員臨時停
止播送票數等國民黨的作票手法;選票計算之後,還需蔣介石首肯,才算當選定案。戒嚴
時代國民黨以種種手段,操控選舉,掌控地方派系和台灣人的動向。這些惡蹟在高玉樹的
口述中,顯露無遺,處處可見。
無黨籍的民選市長入主市府,是民主的榮耀。但市府一級主管多是外省籍人士,甚至
還是將官轉任,這些人習慣聽命於國民黨,高玉樹在此情況下,如何因應,如何推動政務
,獲得市民的的支持,這需要智慧、能力與果斷。綜觀十一年來的市政與交通部長任內四
年,高玉樹對於交通建設、九年國教等有形設施,政績卓著,打下台北美麗優雅的市容。
但由於國民黨控制財經、教育與文化,不願台灣人參與,因此高玉樹在社會文化教育上,
難有顯著成績。國民黨台北市黨部為了奪回台北市執政權,更時時找麻煩,甚至動員台北
市議員向監察院提出彈劾。相對於地方黨部處處為難高玉樹,蔣介石反而扮演仁君的角色
,召見高玉樹,表示關懷與支持。高玉樹在回憶錄中,數處提到對蔣介石的感恩、對蔣之
左右手張群的謝意。這是中國宮廷的統馭手法,好人讓給蔣介石,壞人則由屬下承擔。純
樸的台灣人常被聖君的假象蒙蔽,而不知聖君背後的殘酷無情,受到寵召而沾沾自喜,忘
記獨裁者的淫威。
高玉樹擔任台北直轄市市長時,曾向張群表達是否需加入國民黨。數日後,張群向他
說不必急於一時。這個記錄可以破除民間盛傳高玉樹為了升官,不惜加入國民黨的傳聞。
反之亦可看出國民黨政治手段之高明,為了製造民主櫥窗,安撫台灣人,分化台灣人,才
使無黨籍的高玉樹繼續當市長。
人生有高潮亦有低潮,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之後,任命高玉樹為交通部長。高
玉樹認為蔣經國素來對他不信任,才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法,藉此剝奪他的權力,又可博得
重用台灣人的美名,向台灣人交代。他認為擔任交通部長是其人生從絢爛走向平淡的開始
。在交通部長四年任內,無法貫徹自己的政策,而有有志難伸的感慨。卸任之後,擔任行
政院政務委員13年,幾乎是被冷凍,無事可做。李登輝繼任總統之後,任命高玉樹為總統
府資政,位高權輕,只是尊崇的象徵。1990年國統會成立,被任命為副主委,並無多大作
用。1996年欲出面角逐民選總統,但因未過連署門檻而作罷。
高玉樹叱?風雲一時,曾經是美國信賴的友人,台灣人追求民主的領導人物。蘇東啟
案發生之後,國民黨想從蘇東啟案牽連高玉樹而未果,高才免受波及。1960年雷震欲組「
中國民主黨」,高玉樹與雷震、李萬居是組黨運動的核心人物。可惜在回憶錄中,他對此
事件談論不多,而今已逝,使得這段史實無從求證。
高玉樹在訪談中談到許多政治人物,無論是外省人或台灣人,他都會加以品評,這是
本書讀之有味的地方。但對黨外人士,除了吳三連之外,敘述甚少,因此難以從書中得知
黨外運動的實況。
黨外人士對抗國民黨是促進台灣民主化的途徑。高玉樹在一九五○、六○年代曾經是
萬人矚目的政治明星,惜因受限於時代,無法展翅高飛,突破國民黨體制,成為黨外運動
的領導者;又因其政治謀略與顧慮,無法統合黨外人士,成為黨外運動承先啟後的人物。
這也許是時代的侷限,也許是台灣人受到外來統治的後遺症,致使領導者不敢登高一呼、
匯聚群眾,勇往直前;民眾亦隱忍而不敢公開說出當家作主的決心。
高玉樹在一九七○年代之後,逐漸退出政治舞台。後起之秀雖然常以他作為仿效的對
象,但新生代黨外運動的走向已與高玉樹漸行漸遠,高玉樹的影響力和魅力也逐漸消退。
綜觀其一生事蹟,他仍然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行者和健將。這本回憶錄正是活生生的時代
見證,值得我們再三閱讀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