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 後備忘錄時期緣起 / 鴻鴻

作者: esed ( )   2010-03-19 11:55:16
後備忘錄時期緣起
夏宇:
一位朋友在信上對我說:「固然,我曾說過『腹語術』比『備忘錄』成熟。但我直覺感到
那是一個高峰。十四首十四行,有許多過分熟悉的身影,感到有些疲憊。是過多的聲音刮
過金屬的疲憊,好像她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文字上,顯得其他比重懸虛了。」但是,對我
而言,「十四首十四行」是我迄今僅見真正能表達你的作品。就像翻看從前的日記,總會
為印象中的自己與實際記載的差一大截而迷惑,讀你的詩的總體印象,竟然在翻開「備忘
錄」時無一行可以印證。其實在從前的作品裡,那個深情、寬諒的夏宇已經呼之欲出,如
今才毫不假借、毫不推諉地完全豐熟。我感覺先前,你還在用調皮、破壞來掩蔽自己的敏
感與情感。在這些掩蔽中四出獵尋並遺棄各式各樣的表達手腕。而這些常利只停留在表相
的評論者錯將你歸類為後現代的頑童。說來形式的跳躍不也像你的習性,只是一種缺乏安
全感的逃脫。到了十四首十四行,你彷彿找到一種安全舒適的環境把自己安頓下來了,那
些不自覺的障眼法再也沒有必要了,我猜你是完全放鬆地讓自己最深沉的內在流露了出來
,因而這麼前所未有地動人。於是,在正確地認識你的詩的意義上,這首十四行的重要性
無與倫比。
是不是請你幫我審閱詩稿的時候提起十四行的形式,我已經記不真切了。有一首我沒收進
詩集的詩叫「秋夕十四行」,最後四行每行只有一個字,其實是在開傳統十四行詩的玩笑
。後來一群人到山上我家打撞球時,我們不怎麼談起商籟體,我解釋了傳統十四行的各種
分段及押韻規則,說不定還提了楊牧的十四首十四行詩,因為那正收在我最喜歡的一本楊
牧詩集「瓶中稿」裡。總之你忽然意興大發,說這形式真好玩,哪天定要寫一寫看。我當
兵後好像還問過你,收到的卡片說不提你都忘了。後來再提起已是兩年後,你在土耳其買
的卡片上告訴我已經快寫好了,也提到很多人「旅行到最後就慢慢的消失了不見了,家人
貼了紙條在他最後出現的地方找他。」那時我很怕你就這麼消失了,十四首十四行就是你
最後逗留的住址。幸而不但沒有,你還出版了這篇個人的導遊。後來看你用銀筆手抄過一
遍給周夢蝶賀壽,我偷偷想詩是能送給人世最好的禮物啊,而完全不管傳統格律包裝的這
件禮物,又因其內在結構的密實及內在語言的韻律,而如同你所形容的可蘭經一般,「非
常的強大,非常的美。」
從總題與十四首詩題自成一首詩開始,就已暗示了全詩的旅程主題,且這旅程無非是中心
繫念的一再迴旋。一開始,「好像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不確定與否定敘述仍然源自那個
避開直陳的夏宇,但是否定本身已經開始發展想像、探索可能:「在海 或是銅板的反面
」。通過心靈的/記憶的/時光的「洞」與「褶縫」,從「插圖中走了出來」。一切是這
麼間接、小心、等待:「做出深思熟慮以及我還有很多時間的微笑」,同時情節已經偷偷
開始了!但是為什麼第二首又重覆了在「另一個」「可能的」「過去」以及「或許」如「
迂迴」前進的「倒退」?這麼多不忍、不敢的珍惜終因「水銀終於打碎了」而「滾落四處
」,終於說出那最難以啟齒的字「分手」,並開始泉湧狂潮般的情念,到了十餘首時幾幾
乎有剎不住車的兇猛,而令人頻生捨不得談完的激動。
但是作為一個詩人,一個對所有語句都迫不及待予以斷章取義多面思考的敏感詩,你的任
何一句詩又是多麼恰當的自我透視而發為解釋或解嘲:「讓我贊美這些複雜情節裡簡單的
意外」、「當傾斜的傾斜重覆的重覆並一再一再傾斜地重覆」、「最後變成音樂」、「大
聲合唱輕不可測且有即刻消失的傾向」、「想編一本索引徒然地索引,在全部細節消失以
前」,最終這些詩也不過是「我的死亡們對生存的局部誤譯……潦草 錯落的章節:在那
對無限虛構的交媾中混合著輕微的 崩潰意識」呢!
我非常喜歡你的「我和我的獨角獸」;至於「腹語術」十五則,似乎大多數仍該歸入巧妙
的「備忘錄」時期,只有像「小孩」那麼魅人的神秘故事及結尾的「伊爾米弟索語系」,
後者真是對詩的語言的最佳換喻,這種「陌生的語言」必須花十年時間懂得怎樣示愛說成
語繞口令,據你說寫歌詞可以「完全滿足對押韻的癖好」,是否就是動用這一階段的本事
?再花十年以學會辯論:「準確而不經意的涉及各種生猛的字眼」,又花十年可以寫詩。
但終歸要擲筆、微笑、嘆息,「為了那人性中還未曾被任何語系穿透的部分」。能觀察、
並維護這一部分,是你詩中最令人惜守的態度。而在「十四首十四行」中,那些部分已經
被鏡照得更深,並情不自禁地暗示出來了。
鴻鴻 七十九年七月九日記
文章出處:曼陀羅詩刊09期
作者: keepskying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2010-03-27 15:51: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