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觀察:中國的新聞自由和記者的生存空間
新聞來源: BBC
http://goo.gl/htuJtR
嵇偉 BBC中文網記者
自2000年起,11月8日被定為中國的記者節,到目前為止,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一起
,是中國僅有的3個行業性節日,在理論上顯示了記者在中國的相對重要的地位。
今年是中國第15屆記者節,各地新聞界紛紛舉行慶祝或表彰大會,而有關當局則再次強調
:「記者必須為正義事業呼籲,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
然而,從純粹的職業定義解釋,被稱為 「無冕之王」的記者應該是一個具有極高的公共性
和監督權力的職業,因為每一篇出現在無論哪一類媒體上的報導,都會對個人、團體甚至
社會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記者的整體經歷,從1949年到1980年之前的30年間,中
國的記者只允許有一個職責,那就是做黨的喉舌,報導負面新聞就是揪黨的小辮子,是反
革命的行為。
1980年代,中國當局對文藝和新聞界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控制,西方新聞自由理念大量進入
中國,中國記者有了一段自由時期,但六四的槍聲結束了這個黃金時代,對媒體的控制重
新嚴厲,最代表記者價值之一的報告文學界被幾乎一網打盡。
進入1990年代後,中國開始推進傳媒市場化的改革,互聯網技術和各種新媒體、自媒體的
興起,使得中國記者面臨從未經歷過的複雜和多面的挑戰。
與此同時,自胡溫政府後期中國群體事件層出不窮、維穩成為當局首當其衝需要處理的最
重要的問題後,中國宣傳部門一再加強了對傳統媒體和各類網絡新媒體的管控。
多重壓力
因此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記者現在受到的壓力來自多方面:媒體市場化後的經濟壓力
、宣傳部門管控新聞題材與內容的政治壓力、各地官員出於個人或地方利益向記者和媒體
在報導時施加的行政壓力,等等等等。
此外,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與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傳媒機構和傳統媒體記者一樣,以官方
傳統媒體為主的中國記者也因為「自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媒體形成的巨大打擊,正在面臨
越來越嚴峻的生存空間的壓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陸網絡媒體CEO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的採訪時說,中國傳統媒體現
在進入了瓶頸期,面臨著根本性和決裂性的危機。
首先是傳統媒體自身條件導致的根本性的危機,主要在傳播效率方面,面對互聯網新的技
術手段,傳統媒體已經失去了原來佔絕對優勢的地位,導致很多記者失去職業成就感。
其次,就記者個人而言,面對各類互聯網新媒體的傳播技術,過去在傳統媒體所用的技術
和經驗幾乎全部歸零,必須從頭開始,這是個能否完全融入互聯網時代的決裂性問題。
此外,中國記者面臨的問題還包括傳媒市場化之後帶來的激烈競爭,記者的職業收入普遍
受到嚴重影響,如果不兼第二職業,許多記者感受到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
新聞法和新聞自由
但無論面對來自互聯網和新技術以及市場化方面的多麼重大的壓力,對於一個真正的記者
來說,新聞報導的自由都應該是高於一切的,而在中國,儘管憲法規定了言論出版的自由
,但是由於沒有法律保障,卻無法真正實現新聞自由。
自文化大革命以後,中國老百姓的言論自由相對寬鬆很多,無論私下說什麼,不再會被當
成「反革命言論」;互聯網普及之後,在微博、微信等新的言論平台上討論的話題也幾乎
無所不包。
但是這種自由不僅沒有法律保障,而且當私下言論擁有一定數量的受眾後,會被視為實質
上的傳媒,於是也會和傳統媒體一樣,不會享受真正意義的言論出版自由。
儘管與幾十年前相比,中國媒體在報導自然災害和揭露地方問題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但
是這種自由中並不包括敏感的政治話題和重大的社會問題。
如果中國要真正與世界接軌,習近平和王岐山的反腐運動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條件
之一就是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讓記者有真正的報導自由,並頒佈保障這種自由的新
聞法。
在目前仍然處於轉型期的中國,新聞界魚龍混雜的現象時有發生,而設立新聞法,在保障
新聞自由和記者權利的同時,也能起到規範行業風氣和保證記者節操的作用。
許許多多中國媒體人在30年前就呼籲出台新聞法,1988年,有關方面還曾嚴肅的醞釀起草
一部新聞法,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新聞法仍然在傳說中,而且即便真的有了一部新聞法,
能否實施還是另當別論。
中國老一代革命家陳雲有一段名言,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中國至今沒有新聞法:「國民黨統
治時制定了一個新聞法,我們共產黨人抓它的辮子,鑽它的空子。現在我們當權,我看還
是不要新聞法好,免得人家鑽我們空子。沒有法,我們主動,想怎樣控制就怎樣控制。」
(責編:路西)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