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5-22 20:12:41法國:一場“無解”的左翼運動
19日,巴黎再次出現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者要求奧朗德總統撤銷勞動法改革法案。
面對民眾的壓力,奧朗德表示“不會讓步”,將在未來繼續推動勞動法改革。
本月10日,法國政府動用憲法第49條第3款法令,繞過議會投票強行通過備受爭議的
勞動法修改草案。此後,法國抗議者組織了包括“黑夜站立”行動等在內的多輪遊行示威
。本週,罷工浪潮依舊在持續,長途汽車司機、碼頭工人、郵遞員、鐵路工作人員和巴黎
機場工作人員都參與其中,使得法國海陸空交通運輸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本報記者就當前法國這一曠日持久的罷工風潮專訪了法國著名經濟學家讓-米歇爾·
卡特潘。卡特潘認為,此輪近年來法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勞工運動,已經演化成
一場民眾發洩不滿情緒的鬧劇,但法國的社會問題仍處於“無解”狀態。而由於總統奧朗
德支持率偏低,不敢採取果斷的壓制措施也導致罷工風潮經久不息。
勞動法問題是怎麼回事
法國勞動法曾經在1981年和1998年作出兩項重要改革。一是1981年的總統密特朗主導
的60歲退休法案,二是1998年總理若斯潘主導的35小時工作制。這兩個決定在當時看是保
護了勞工權利,但結果卻是人為乾擾了用工市場。
首先是60歲退休法案,改革者希望讓年長者提前退休來促使企業僱傭更多的年輕人。
然而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長,很多人在60歲之後不希望領取低額的退休金而是繼續工作,一
些企業則利用法案強迫一些高薪資水平的高齡員工退休,僱傭一些年輕人以降低薪資水平
。從目前來看,該改革並沒有起到保護勞工權益的效果,反而限制了員工和企業的自由。
35小時工作制的改革則有著很強的時代背景。1998年前後,以法國汽車企業為代表的
法國製造業開始大規模普及機器人生產線,這些新式生產線只有24小時不停產才能收回成
本。因此,企業希望政府放寬限制,允許員工週末工作。最終工會與政府達成協議,工會
允許製造業工人通過倒班的形式在周末工作。作為交換,政府制定了每週35小時工作制。
然而,35小時工作制這一針對製造業的改革卻成為了所有企業都必須遵守的規則,極大地
干擾了其他行業的運行。
卡特潘表示,以他曾就職的《世界報》為例,由於新聞媒體工作的特殊性,新聞記者
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經常一周工作超過35小時。根據法國現行勞動法,企業必須給他更多
帶薪假期,長期累積下來,一些新聞記者的年休假多得驚人。
此次奧朗德的改革主要是給35小時工作制鬆綁,允許企業根據自身行業的特點來製定
自己的用工製度。而重設退休時間的改革已經在新法案中被完全抹去,因此其實本輪勞動
法改革幅度並不大。但由於法國工會已經習慣了現有製度,認為保護勞工的措施只能進步
不能倒退,因此給奧朗德施加了極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奧朗德仍力推勞動法改革,
其勇氣值得肯定。
左翼運動無法治療法國“慢性病”
卡特潘認為,從本輪示威和罷工風潮的規模來看,在法國歷史上根本排不上號,但為
什麼會持續如此長的時間,使得社會公共秩序長期陷入不正常狀態?
卡特潘分析說,圍繞勞動法改革法案進行的抗議和罷工活動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密集
起來,一直延續到5月份,而政府卻沒有採取任何反制措施。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奧朗
德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弱勢的總統,他上任以來支持率一直不高,尤其是近期的
支持率更是跌到谷底,這使得他面對公民運動不敢採取強硬措施;二是工會和左翼選民是
法國社會黨的票倉,明年將舉行總統大選,奧朗德作為社會黨候選人已經因為勞動法改革
得罪了左翼團體,面對其罷工運動不敢再激化矛盾,只能聽之任之。
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曾發生過聲勢浩大的左翼運動,其規模遠超當下,一些法國富
人甚至將巴黎的房產低價賣出打算逃往國外,以避免法國出現第二次大革命瓜分富人財產
。當時的法國領導人果斷動用大批軍警抓捕了數百示威者,在一周內就平息了風潮。
卡特潘表示,與50年前相比,法國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50年前,法國政
壇推崇像戴高樂這樣的政治強人。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風行,法國年輕一代過
於迷信“絕對的民主政治”,反抗國家的一切改革,一味地要求國家“劫富濟貧”,通過
稅收分割富人階層的財富。國家領導人開始片面地迎合年輕人不成熟的思想,不敢作出任
何有擔當的決策,導致弱勢政府的出現。
此輪勞動法改革風潮中,法國年輕人一方面紛紛加入罷工和遊行示威,但同時又沒有
清晰的政治主張,最終演化成一場發洩不滿情緒的鬧劇,使得法國社會問題處於“無解”
的狀態。卡特潘形容說,經濟衰退中的法國就像得了“慢性病”,但沒有一個醫生敢於動
手術,整個社會只能在一種負面情緒中看著法國“病情加重”,現在總統奧朗德好不容易
鼓起勇氣給法國打了“一針”,卻引發了民眾的強烈反彈。與罷工運動干擾社會秩序相比
,整個法國社會這種“抵制改革”的情緒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本報巴黎5月20日專電駐巴黎記者李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5/21/c_129003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