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經濟互相依存,應為共存的友鄰
http://chinese.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55340
上個月,筆者前往中國的朝中接壤地區參觀了一下。在豆滿江和鴨綠江上面的多座橋上,
貨車和火車正來回穿梭。在最大的國境貿易城市丹東,筆者目睹了滿是全球奢侈品品牌的
名牌商業街。這是最近在距可看到朝鮮新義州的鴨綠江邊僅300米左右的大路邊上新成立
的名牌商業街。這一場面讓表示將會向朝鮮領導班子施壓並禁止對朝奢侈品交易的聯合國
安理會決議變成一紙空文。因為阻止非正式包袱商人買一些禁品越過鴨綠江並不容易。實
際上在丹東站或周邊商業街等地區,不難看到佩戴著金日成和金正日父子徽章的朝鮮居民
。他們是人力貿易線。中國以居民生存為由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對朝交易的渠道,因此朝
鮮迄今為止還能堅持下去。這就是生動地展現出沒有中國協助就很難進行對朝製裁、保障
脫北者安全以及韓朝兩國和解取得進展的冷酷的現實主義現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部分人士主張稱要對接受駐韓美軍部署薩德(末段高空區域防禦係統
)的韓國進行“經濟報復”。這算是中國將韓國而非朝鮮作為經濟“打擊對象”。但中國
通過經濟報復可以給韓國帶來單方面的打擊嗎?對韓國來說,中國不僅是出口方面,在進
口方面也是位居首位的主要貿易對象。中國占到韓國整體出口的25.4%,美國(5.6%)、香
港(4.8%)、新加坡(4.2%)緊隨其後,位居第一、三、四位的都是中華圈。這是迄今為止眾
所周知的事實。如果中國對韓國進行經濟製裁,似乎可能會給韓國經濟帶來打擊。
重要的是韓國在中國的出口中所占的地位。韓國是繼美國(16.9%)、香港(15.5%)、日本
(6.4%)之後的中國第四大(4.3%)出口市場。在韓國整體進口中,中國占到17.1%,位居首
位。這相當於是日本(10.2%)和美國(8.7%)之和。中國是韓國的主要顧客,但韓國也是中
國的核心顧客。
更重要的是,韓國是中國占到整體進口9.7%的最大進口對象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
(8.3%)、美國(8.1%)、台灣(7.8%)、德國(5.4%)、澳大利亞(5%)緊隨其後。值得關注的一
大事實是,中國從韓國進口的產品相當一部分產品是半導體、零部件和原材料等,都是中
國製造出口商品所必需的中間材料。這就足以顯示韓中兩國是彼此唇齒相依的經濟命運共
同體。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韓國進行經濟報復只會招來佛經「阿含經」中所說的“迎風撒
土”的結果。中國若想讓韓國遭受損失,自己也要承受損失。韓國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13
位,是為數不多的可與中國經濟合作創出相互綜合效應的全球合作伙伴,這一事實也很重
要。如果韓國受到動搖,也將給中國帶來不良影響。過去中國總是以“唇亡齒寒”論來包
庇朝鮮,但在經濟合作加速的現在,中國的“唇”算是已從朝鮮變成了韓國。
再加上,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期也不明朗。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額為9975.13億美元,同
比減少了6.9%,進口額為7013.4699億美元,減少了9.6%。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韓國引
起貿易摩擦相當於“自戕”。中國現在為維持體製穩定切實需要發展經濟,有必要忍受這
種風險嗎?韓國的政權穩定也在於經濟。這是兩國利益相關的問題。韓中兩國要以此為基
礎聯合尋找解決方案。
韓國政府最重要的是要恢復對華外交的自信。韓國有必要問問中國“什麽比較重要”。對
中國來說,比起與作為經濟命運共同體的韓國進行對立,將外交力量集中在說服進行核與
遠程導彈挑釁的“國際社會不舒服的鄰居”朝鮮上,這將更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如果
說中國依然堅持“韓半島的和平與穩定是核心利益”的話,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韓中兩
國不是要持續共存的鄰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