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中國外交“四面楚歌”完全是錯覺
在不久前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外交陷入四面楚歌”的聲音流傳於外媒及輿論之中,其佐證是中國與韓國就“薩德”入韓發生矛盾、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就南海問題產生爭議、中國與印度就後者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存在分歧,並且中日關係轉圜困難,中朝關係持續低迷等等。
上述大抵都是事實,問題是對此如何看待。事物是複雜的,即使中國與部分周邊國家發生摩擦,但這些矛盾大多不是不可調和的,更非我國與所有周邊國家的關係都同時產生困難。事實上,我國與俄羅斯、巴基斯坦、柬埔寨以及中亞各國的合作關係都十分順暢,與東盟的多數國家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薩德”反導系統入韓的確產生了爭議,但這並非中韓關係的全部。中韓在“一個中國”、反對朝鮮擁核等原則問題上立場高度一致,雙方在經貿和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長期保持在高位運行。目前,中韓就“薩德”入韓發生矛盾,問題不在於韓國可否反導,而是它將部署多大能力的反導。特別是,韓國針對朝鮮的反導會否殃及他國,而這種矛盾不是不能克服。只要雙方積極溝通,相互體諒,就有可能形成妥協。中韓是戰略合作夥伴,如能相互照應,積極求同存異,雙方的合作關係就有可能深化,不久翻過目前的困難局面。
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就南海權益產生的爭議,同樣只是雙方悠久關係中的短暫一瞬。即便中方日益強盛,也無意以鄰為壑,恃強凌弱。在南海問題上存在兩方面的爭議:中國對南海島礁的廣泛訴求,曾長期受到其他環南海東盟國家的接受或默認,但在其後受到後者的侵蝕。同時,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海權做出調整,但對人均海疆長度不足的大國並非合理。中國與其他南海當事方在這兩方面的利益磨合有個過程,各方都宜奉行和平方針,尋求在國際法框架內外彼此可能接受的合理方案。在徹底解決問題之前,需要管控分歧。日前,中國與東盟國家就“應對海上緊急事態外交高官
熱線平台”和“在南海適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取得共識,這對於防範和管控分歧意義重大。
中印本來就是一對各自具有偉大理想的相鄰大國,各自在實現去殖民化之後,起點接近。但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騰飛引起印度注目。中國快速現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也讓印度倍感壓力。對方在追趕過程中採取了務實方針,試圖調整獨立外交政策並實施大國平衡戰略,以加速自身國際地位的提升。印度實現大國夢的追求,對旨在尋求新型大國地位的中國而言,並非不能理解。期待印度遵守當代國際規制,包括在防止核武擴散領域的國際體制,並在此基礎上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國家,或許能為中國接受。就此而言,近期中印就印度尋求核地位所產生的分歧,應該能夠得到彌合。
日本領導人參加G20峰會,算是同中國共襄盛舉。安倍首相在杭州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友人”,他還應認識到中國迄今仍願成為日本的友人。但是,友誼該是雙向的,實現友誼需要共同努力。如果日方確有誠意與中國繼續栽培友誼,那麼日方在推動落實《中日海空緊急聯絡機制》方面,就得拿出實際行動。這些行動可以體現在承認東海主權爭議、共同穩定東海形勢,甚至包括實施東海合作開發。在南海問題上,日本期待國際水域和空域的自由航行並不為過,維護相關航行自由本就是中國一貫政策。但作為南海爭議的非直接相關方,日本應謹言慎行,不參與擠壓
中方主權和正當權益的任何圖謀。如若日本舉止妥當,中日互疑自然就會減少。
朝鮮發展核導武器,嚴重影響地區安全,受到中國和其他各方堅決反對。但是,這也不是中朝關係的全部。朝鮮發展上述裝備,既有自身安全觀念的動因,也有其他各方尤其是美國一再與其負面互動的原因。中國處理朝核問題自然需要考量各種因素,平衡各方合理的安全關切,切實化解棄核與穩定、安全與發展等多種矛盾,以期與各利益相關方取得共識,齊心協力推動半島無核與和平。如此復雜的事業,難以一蹴而就。當前中朝關係面臨的一些困難,正是這一複雜局面的寫照。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與周邊一些國家發生的矛盾,既非雙方關係的全部,更非無?可循、無藥可救,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東亞與世界格局轉圜的世代,各國安全觀念進化不一,國際體製表面上的公平與內在之間的失衡,地區大國競爭加劇,域外大國橫加干涉,集體焦慮劇增與有效溝通缺失。這些問題,絕非“中國外交四面楚歌”,而是亞洲集體安全匱缺綜合徵的集中反映。顯然,找准病因,就有可能對症下藥,實現亞洲合作安全的升級換代,中國周邊外交也將有望更加春意盎然。(作者是複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http://m.huanqiu.com/r/MV8wXzk0MjAyMDdfMzcxXzE0NzMzNTQ0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