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營養不良的叛逃士兵 朝鮮政權的軟肋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7-11-29 22:40:55
http://chinese.joins.com/big5/article.aspx?art_id=174036
營養不良的叛逃士兵 朝鮮政權的軟肋
李永鐘 統一專業記者兼統一文化研究所所長 | 2017.11.29 16:26
槍林彈雨也未能阻擋他奔向自由的腳步,滿身瘡痍的軀體內心臟卻始終沒有停止跳動。
似乎他的宿命就是要活下來為地獄般的青春作證。這是11月13日通過板門店共同警備區
(JSA)逃離朝鮮的朝軍士兵吳青城(音,25歲)的故事 。究竟是什麼讓他不惜冒著死
亡的危險逃離朝鮮?筆者寫下此文藉以觀察韓國社會對此次歸順事件的視角和朝鮮內部
的實況。
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執政初期曾多次視察西海島上的防衛隊,那裡是朝鮮的最前線
,可以清晰看到韓國海域的白翎島和延坪島。他還與防衛隊哨兵們合影留念,並叫囂著
「把南朝鮮傀儡全部扔進水裡,讓他們連在投降書上蓋章的人都不剩!」。第二天,
《勞動新聞》頭版用大字刊載了這一消息,彰顯其「與士兵同甘共苦」的領導人形象。
但在這張照片中也有朝鮮想要隱藏的恥辱。照片中有幾個士兵身形極為削瘦,眼窩深陷
,一眼就可看出營養不良。另外,照片中還有部分看著像是童子軍的矮個子士兵,即便
考慮到朝鮮士兵的平均身高比韓國士兵矮11-13釐米,這些士兵的身高也不夠平均水平
。大約過了一個月,我們得到了金正恩曾為此大感憤怒的諜報。諜報稱士兵們惡劣的營
養狀況令金正恩深感震驚,金正恩為此做出了改善士兵伙食和居住問題的特別指示。
https://i.imgur.com/nZBaPLF.jpg
受到金正恩親自探訪的精銳國防部隊為何會這般模樣呢?朝軍以119萬兵力的規模在全
世界排名第三,而軍隊的主力卻是20歲出頭的下級戰士,他們17歲應召入伍,需要完成
10年的義務服役,大部分都是1990年代中後期出生。朝鮮如今仍處於勒緊腰帶的所謂「
苦難行軍」時期,1994年7月金日成去世後,數年連發的大型水災導致朝鮮死了二三百
萬人(前任朝鮮勞動黨書記黃長燁證詞),而韓國國家情報院和美國當局根據對朝諜報
保守判斷,朝鮮共有46萬人被餓死。按朝鮮人口總數隻有2500萬人來看,這一規模已足
以稱之為大型災難。
聯合國與國際人道組織尤其關注產婦和嬰幼兒等弱勢群體的援助工作,因為孕產婦和嬰
兒時期的健康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朴槿惠政府時期展開的對朝「母子保健千
日計畫」也是出自這一考慮,旨在集中照顧好嬰兒在9個月孕期(270天)和出生後兩年
(730天)內的成長。然而,大部分朝鮮士兵出生在饑荒災難的時代,這代人從胎兒時
期就未能獲得充分的營養供應,因此朝鮮軍中存在大量所謂「嚴營失」的士兵。所謂「
嚴營失」是指部隊也得不到充分糧食供應,是朝鮮士兵用來指「嚴重營養失調」的士兵
的調侃用語。
苦難的行軍目前仍在繼續。下月金正恩執政將進入第六年,朝鮮底層人民的生活卻並無
大的改變。旨在救急的糧食和衛生醫療援助陸續進行了20多年,已經開始出現捐助疲勞
(donor fatigue)的問題,勞動黨的分配網絡也支離破碎,「無償醫療」已經逐漸晦
暗。據長期展開對朝醫療援助的民間團體 尤真貝爾財團」的史蒂芬‧林頓博士所言,
朝鮮的醫療狀況非常惡劣:手術室沒有燈泡照明,只能在白天利用鏡子反射窗外的太陽
光照亮患處;由於輸液瓶欠缺,只能把溶液裝在蘇打水瓶中給患者注射;紗布更是被當
作抹布一樣不斷反覆洗滌利用。而且,朝鮮為宣傳而設立的平壤最新醫療大樓也只是擺
設。
跨越板門店逃到韓國的吳青城證實了朝鮮惡劣的醫療保健環境。在他空空如也的內腹中
,盤踞著長約27釐米的蛔蟲,這比一百句證詞都更有說服力。金正恩2012年4月第一次
對人民發表演講時所說的「不再讓我們的人民勒緊褲腰帶」已經成為一張空頭支票。不
知道是否因為過度緊張,朝鮮的宣傳機構在吳某叛逃十五天過去之後仍始終諱莫如深,
隻字未提。
在這種情況下,正義黨議員金鐘大提出所謂「侵害吳氏人格」的問題完全站不住腳。金
議員批判稱,負責執刀的李國鐘教授將朝鮮士兵體內有蛔蟲的事實公開於眾,損害了這
名士兵的人格。這一主張幾乎與朝軍為阻止士兵脫北而開槍射擊的邏輯頗為相似。儘管
金議員迫於輿論壓力已為自己的言論道歉,但此事卻不能就此草草過去。如果其當真如
此關心朝鮮居民的人格和尊嚴,至少應該對連驅蟲藥都不給居民服用的朝鮮當局發出批
判的聲音,才對得起用國民稅收支付的議員經費。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稍微擦去一些自
己給「正義」黨的名字帶去的污點。
只因吳某嚮往自由並付諸行動便對其射出40餘發AK步槍子彈的朝軍哨兵震驚世人。這一
情景令人不禁想起歷史上東德人越過柏林牆逃亡的場景。在逃往西德的東德人一度超過
了300萬人之後,東德當局便於1961年8月在邊境閃電設置了一條長達182公里的鐵絲網
和隔離牆。看到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越過高牆,西德居民紛紛伸出援手,甚至為他們搖
旗助威,並向那些拿槍阻止人們越界的東德哨兵發出嘲笑和揶揄。曾有人描述當時的情
況稱「共產哨兵們沒有開槍,而是裝作沒看到的樣子,表情彷彿在說 『我們不會開槍
,走你們想走的路吧』」[大韓新聞336號,《尋找自由的東德人》],映射出為自由伸
出援手的市民的力量。
然而,韓國的現實卻令人難過。從總統到部長副部長到高層人士似乎商量好了一般一致
對這起事件保持沉默。統一部等對朝部門及負責人權問題的機構在這起事件上集體失蹤
,政治圈也是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布萊恩.胡克於11月25
日(當地時間)在《紐約時報》(NYT)上發表的文章讓我們汗顏。他用朝軍士兵的寄
生蟲問題暗諷金氏一家和平壤精英階層的生活狀態,表示「連軍人都飽受嚴重營養不良
的折磨」,對朝鮮進行批判,並認為這名士兵可以成為外界推測朝鮮人生活狀態的「窗
口(window)」。
不知從何時開始,面對朝鮮的「傷口」人們開始奉行「沉默是金」的「美德」。政治圈
、政府官員、市民阻止乃至媒體、學界、宗教、社會團體一概如此。而在這個過程中,
朝鮮卻不斷增強軍力,對外秀肌肉。國際社會之所以對韓國冷眼以待,正是我們無視朝
鮮同胞的悲慘生活狀態招致的結果。
韓國中央日報中文網 http://cn.joins.com/big5
作者: a420360 (嶺月)   2017-11-30 14:39:00
這篇文章非常之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