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亞美尼亞政壇風波 俄國默默摻一腳
新聞來源: https://is.gd/5SQfQ9
亞美尼亞國會8日終於選出反對派領袖帕辛揚(Nikol Pashinyan)作為新任總理,結束3個
星期來的政治危機。而根據3名消息來源,在原本的總理被抗議者拉下台幾天前,俄羅斯
官員曾透過電話,與亞美尼亞抗議領袖和執政菁英進行高層接觸。
路透社報導,不同於過去前蘇聯國家發生的民眾起義,特別是2014年烏克蘭發生的流血運
動,這次莫斯科(Moscow)當局並不支持亞美尼亞執政菁英,也不支持動用武力鎮壓抗議。
亞美尼亞反對派帕辛揚也不同於烏克蘭當年的反對派。兩個消息來源指出,帕辛揚表示,
自己沒有計畫讓亞美尼亞離開莫斯科的勢力範圍,還採取行動對莫斯科掛保證,包括進行
直接接觸。
另外,根據抗議領袖葛裡戈裡恩(Armen Grigoryan),以及一名親近帕辛揚圈子的匿名商
人,抗議期間,帕辛揚曾與亞美尼亞首都葉裡凡(Yerevan)的俄國使館對話,並與莫斯科
的俄國外交部一名官員對談。
葛裡戈裡恩表示,他們曾與俄國官員合作,抗議領袖還向莫斯科解釋運動本質,並表示俄
國封堵他們,不符合俄國利益。
俄國外交部未立即回應評論亞美尼亞危機期間,他們是否曾與葉裡凡任何人接觸。
在帕辛揚推動抗議時,街頭支持者被鼓勵只展示亞美尼亞國家象徵,這是有意與2014年烏
克蘭起義做區別。當年烏克蘭人舉起歐盟(EU)旗幟,曾激怒莫斯科政府。
至於危機的另一方,也就是統治亞美尼亞10年的薩奇席恩(Serzh Sarksyan),根據一個匿
名外交消息來源,薩奇席恩力拚續留政壇時,也曾與俄國官員接觸。這名消息人士指出,
4月23日薩奇席恩辭去總理的24小時內,曾與數名莫斯科官員電話對談。
俄國影響力並非亞美尼亞這次示威唯一要素,薩奇席恩行為失據,以及抗議運動充滿能量
才是關鍵。不過,亞美尼亞各方與俄國接觸,或許可以解釋該國為何能在沒有暴力、警民
未長期對峙的情況下拉下執政者。
亞美尼亞這波政治危機,肇因於擔任10年總統的薩奇席恩,上個月卸任後隨即當選總理,
並且是依據他自己先前推動的修憲,將亞美尼亞政體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使總理成為權
力最大的人,讓他得以繼續掌政。
但是薩奇席恩的自私舉措引發反對派抗議,在連續11天大規模民眾示威的壓力下,薩奇席
恩被迫在4月23日請辭總理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