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防疫女力打前線 公共衛生官也有粉絲團
中央社駐胡玉立多倫多特派員/4月22日
包括總統蔡英文在內的多國女性領導人抗疫表現最近備受推崇。而在加拿大,無巧不巧,各級首席公共衛生官也大多都是女性,有人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氣高到還有粉絲團。
其中,聯邦政府華裔首席衛生官譚詠詩(Teresa Tam)、卑詩省首席衛生官邦妮亨利(Bonnie Henry)、安大略省多倫多市首席衛生官德維拉(Eileen de Villa),因風格鮮明值得特別介紹。
截至21日傍晚為止,加拿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總計有3萬8422例確診、1834人死亡,其中79%屬社區感染,21%境外移入。和美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的國家相比,加拿大狀況算是好很多,但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加拿大首例武漢肺炎確診案例出現在1月25日,一開始各級衛生官都對民眾強調風險很低,直到總理夫人蘇菲.杜魯道(Sophie Gregoire Trudeau)3月12日傳出確診消息,從此豬羊變色,疫情升溫;加拿大雖加緊腳步抗疫,過程堪稱有序,卻顯得非常吃力。
加拿大聯邦首席衛生官譚詠詩到底有沒有做錯?算不算失職?這幾天開始遭受強烈質疑,亞伯達省省長肯尼(Jason Kenney)16日首先開砲重批,指責譚詠詩未及早反應,「沒有跟隨南韓、台灣、新加坡等國儘速關閉邊境,判斷錯誤」。有人在網路上發起「開除譚詠詩」(Fire Dr. Theresa Tam)連署,獲得3萬多人簽名。
https://twitter.com/jkenney/status/1250793777708466181
譚詠詩現年55歲,香港出生、英國長大,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第一位華裔女性首席公共衛生官員,專長是免疫、傳染病、應急準備和全球健康安全,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心成員。
個頭嬌小的她,在記者說明會上經常穿著黑白色系短版外套,臉上鮮少有笑容,立場一板一眼,堅定明確。她最令亞裔移民咋舌和不滿的政策,當屬她直到3月底仍堅持「沒病戴口罩沒有好處」,等到美國4月3日建議在公共場所戴口罩之後,她才總算改口「戴口罩可保護他人」。
COVI-19疫情初起時,譚詠詩曾因擔心外界浮現污名化言論,特別在推特發文呼籲大眾記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教訓,避免重演種族歧視東南亞地區人民現象。
譚詠詩的相關說法和早期不願禁止疫區國家入境的立場,現在成了反對者批評她的理由,指她一心一意只為中國控制的WHO工作。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則迅速力挺譚詠詩,強調加拿大始終基於科學說話、相信專家。社群媒體推特有支持譚詠詩的標籤#IStandWithDrTam,也有反對她的標籤#FireDrTam。
與譚詠詩相比,另一位女性首席衛生官際遇截然不同,卑詩省首席衛生官邦妮亨利深受省民支持和愛戴,人氣超高。
卑詩省和安大略省是全加拿大最早出現疫情的2個省分。二者目前情況如天壤之別。卑詩省一開始曾是重災區,因疫情控制得當,最近連續數週拉平曲線。21日,卑詩省累計確診病例為1724例,87人死亡。安大略省則有1萬1735例確診,622人死亡。
為了向邦妮亨利致敬,卑詩省街頭陸續出現她的壁畫肖像或塗鴉,還有人將她的頭像和名言be kind, be calm, stay safe作成小別針,成為熱銷商品。推特上甚至有人為她成立粉絲俱樂部專版Dr. Bonnie Henry Fan Club,向她致敬。
邦妮亨利性格沈穩冷靜,說話極具說服力又有感情。早在2000年,她即在非洲參與對抗伊波拉病毒疫情;2003年當加拿大多倫多爆發SARS疫情時,她也在第一線作戰。如今,邦妮亨利帶領卑詩省省民度過COVID-19大流行難關,許多民眾一聽到她的聲音,就感到安心。
此外,邦妮亨利的女性特質讓人在疫情緊繃的氣氛中,看到可以會心一笑的溫柔焦點。不少人都注意到,邦妮亨利每次在記者會都戴著不同款式的項鍊。出席記者會時,她所戴的項鍊是哪一副成為推特的熱門話題。
無獨有偶,多倫多市首席衛生官德維拉也是一位性格冷靜、語調極其沈穩,字字句句具有強大說服力的專業女性。從加拿大第一例確診案例出現在多倫多那天起,德維拉每天繫著不同花色的領巾出現在記者會,向民眾說明最新疫情發展狀況。
4月20日,德維拉宣布「好消息」,指安大略省研究模型顯示,呈報確診案例已達曲線高峰,大流行在過去兩週趨緩。但21日她又宣布:「可能會出現第2波COVID-19感染,因為社區尚未達到高度免疫狀態,未來仍會持續出現感染案例,直到許多人都有感染後康復的經驗,呈現群體免疫或疫苗出現為止。」
儘管疫情嚴峻、話題嚴肅,但首席衛生官聲音和發言常帶著無限期許和鼓勵,有助每個人更能努力善盡一己職責、待在家裡;必須出門買菜或工作時,也保持社交距離,耐心期待封城解禁的那一天早日到來。(編輯:陳惠珍)1090422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22029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