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美貿易戰:中國「示弱」能否等來美國「

作者: Shayin (夏影)   2020-08-15 00:36:17
標題:中美貿易戰:中國「示弱」能否等來美國「變天」?
新聞來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3777158
8月15日,來自中國和美國的高層官員將舉行視頻會議,評估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落
實情況。
七個月前,兩國簽訂貿易協議,曠日持久的貿易爭端暫告段落。
第一階段協議的核心內容是中國承諾在2020和2021年兩年中增加從美國進口2000億美元。
特朗普和中國副總理劉鶴分別在協議上簽字;前者稱,這是「任何人見過的最大的協議」
,將讓美國經濟「徹底改觀」;後者則稱,這是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基礎上的「互利共
贏」。
彼時輿論最熱的話題不過是「第二階段協議談判何時開始」?沒有人能想到,中美關係在
此後七個月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自由落體」,以至於到了國際媒體討論兩國「熱戰」的
可能性。
這次會議是中美密集交鋒中的罕見溝通,但接受BBC中文採訪的學者都認為,兩方幾乎不
可能通過一次視頻會就握手言和。
不僅如此,作為兩國關係下一個重要節點,11月美國大選越來越近,特朗普的「戰鼓」也
越敲越響。此時中國政府方面卻反常地「示弱」。分析稱,後者作長遠打算,期望美國大
選後白宮易主,再重啟幾乎跌入谷底中美關係。
「示弱」的奇景
僅在最近一周,特朗普政府已先後宣佈對在五個領域「淨網」剔除中國影響,對中國應用
TikTok和WeChat進行封禁,制裁11名中國和香港官員,派美國衛生部長訪問台灣。此前更
有關閉中國領事館以及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地位。
一個月來,美國從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前所未見的一系列打擊措施,激起
一次次驚詫後,相關新聞報道的密度甚至已經令全球受眾見怪不怪。
此前,無論是貿易戰還是「口水戰」,中國政府的反擊措施都等量齊觀,擺出「奉陪到底
」的態度。但面對最近的一系列更密集的打擊,觀察者認為,中國反而有調低姿態,向美
國「示弱」。
面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發言「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主義中國,共產主義中國就會改
變我們」,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通過新華社的回應語氣軟化,稱目前是中美關係建交以來
的「最複雜局面」,有必要為兩國關係「樹立清晰框架。」他提出的四點框架包括:明確
底線,避免對抗;暢通渠道,坦誠對話;拒絶脫鉤,保持合作;放棄零和,共擔責任。
本周六的視頻會前,中國央行行長易綱表示,「要繼續執行好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他還透露一系列有助於美國的金融開放措施:取消部分金融行業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
消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額度限制,以及批准運通、萬事達卡、惠譽等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等。
與此同時,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也承認,有證據表明,
中國大幅增加了對美國商品的購買,尤其是在大宗商品方面有「非常好的數據」。
「我們看到中國有這方面(改善關係)的意願,一些高層官員淡化了『戰狼式』外交,轉
而強調中美關係需要穩定。」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表示,中美有很多可談的,但這次會議在那些領域很難取得積極進展,最好的結
果是雙方達成協議,暫停當前兩國關係的「螺旋式下降」。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看似在「示弱」,甚至「以德報怨」,不過是在為長遠打算
,維持住「鬥而不破」的局面,好在大選後與新一屆政府接觸時留有餘地。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又譯「查塔姆」或「漆咸樓」)資深研究員
夏添恩(Tim Summers)向BBC中文表示,「我的感覺是,中國領導層正在玩一個更長遠的
遊戲,不希望在11月大選前將緊張局勢升級到比當前情況更嚴重的程度。 」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認為,目前中美關係已經處於歷史相對低點,中
方此時如果硬碰硬,無限制地擴大兩國爭端,對中國確實沒有任何益處的。
另有學者認為,不僅沒有好處,如果中國強勢反擊,會加劇美國人的反華情緒,幫助特朗
普的選情,而這恰恰是中國不願看到的——美國國家反間諜和安全中心(NCSC)近期報告
稱,中國「試圖影響選舉」,而且「更希望特朗普總統無法連任——北京認為他具有不確
定性」。
大選的變數
美國方面的態度則截然相反。疫情前,特朗普屢次炫耀中美貿易協議將惠及美國經濟。而
在易綱發言的同一天,特朗普卻改口說,協議已變得微不足道。他對福克斯新聞(Fox
News)表示,疫情的後果比貿易衝突更嚴重,「這是貿易協議的1000倍,死了那麼多人…
…全世界都不得不停擺。這是一種恥辱。」
疫情之後的數月間,美國對華戰略重心發生轉移。「疫情之前,特朗普政府應該是更注重
於貿易保護,希望通過施加關稅來獲得同各個國家尤其是中國在貿易談判中獲得好處,從
而能夠為自己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加分。」胡榮表示。
在胡榮看來,疫情衝擊下,對特朗普而言,如何為迫在眉睫的大選拉票,如何控制疫情,
如何重啟經濟,這些事項的重要性已經遠遠大於中美貿易協議。正因如此,美方可能覺得
沒有必要因為貿易上的一些初步成果而緩解中美衝突。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看似轉變,其實特朗普背後的目標是一以貫之的——疫情前,在貿易
上打擊中國,獲得巨額採購,幫助連任;疫情後,把反中作為主要議題,全力打擊中國,
幫助連任。
夏添恩分析,雖然看起來貿易是特朗普的優先事項,但自2017年、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
已經把中國當作一個更廣泛的戰略威脅來對待,因此採取更廣泛措施攻擊中國的勢頭可以
追溯到疫情之前。疫情的一個影響是削弱了美國政府的力量,而這也為攻擊中國創造了更
大的動力,但戰略上的轉變是在特朗普上任不久發生的。
受訪學者普遍認為,這次會面幾乎難以取得有價值成果,而未來幾個月中美關係還要繼續
承受壓力。馬志昂表示,「總統大選迫在眉睫,而美國最近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擊將侵
蝕北京的大量政治資本和善意。我們應該為任何意外做好凖備。」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