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9-09 18:49:27標題: 緬甸逃兵的「羅興亞屠殺自白」:良心或被迫?首度公開的軍人證詞爭議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4847185
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9/09/1/8511372.jpg
9月8日,兩名逃亡的緬甸軍人——Myo Win Tun(圖左)與Zaw Naing Tun(圖右)——透
過錄影證詞的方式,坦承曾經親身參與屠殺羅興亞人的所見所聞,這是相關爭議爆發以來
,首次有緬甸軍方人士的第一手證詞。圖/美聯社組圖
【2020.09.09 緬甸】
「我來、我見、我屠殺?」緬甸遭指控針對羅興亞人犯下種族滅絕罪的國際訴訟,並沒有
因為去年翁山蘇姬在公聽會上的辯駁而落幕;9月8日有兩名逃亡的緬甸軍人,透過錄影證
詞的方式,坦承曾經親身參與屠殺羅興亞人的所見所聞,這是相關爭議爆發以來,首次有
緬甸軍方人士的第一手證詞。根據兩名軍官的說法,證實了緬甸軍過去系統性針對羅興亞
人的迫害,授意軍人進行無差別的滅村屠殺、強暴虐待等殘忍行徑。儘管來自緬甸軍的證
詞,或可做為全案內幕的新證據,但兩名軍人為何逃離、又是在何種情境下錄製影片、說
詞的真實性多少?仍留下許多待解的謎團。
透過影像出面的緬甸軍人,分別是33歲、緬軍第565輕步兵營的 Myo Win Tun,和30歲、
緬軍第353輕步兵營的 Zaw Naing Tun。兩人都是在今年7月時因不明原因逃離緬甸,而後
在不知何種原因和情境之下,又雙雙落入與緬甸軍敵對的若開軍(Arakan Army)手中。
被若開軍拘留期間,兩人錄製了這段關於羅興亞屠殺的第一手證詞。
根據 Myo Win Tun 的說法,他是在2017年8月時接獲指揮官的命令,參加緬甸軍屠殺羅興
亞人的任務。Myo Win Tun 表示,緬軍第15指揮中心的長官 Col Than Htik,明確向他們
發出指示,當軍隊開到羅興亞人的村莊後,「把你所看到的、所聽見的,全部殺光。」
Myo Win Tun 也坦承,當時他和同袍遵守長官命令執行,前後殺害了30名羅興亞人,「我
們殺了8個女人、7個小孩、15個成人與老人....」;同時在軍方授意下,在殺害羅興亞婦
女之前也會施行殘忍的強暴性侵,Myo Win Tun 本人也參與其中。
另一位 Zaw Naing Tun 的證詞內容頗為相似,他所屬的緬軍第353輕步兵營就參與了至少
20個村莊屠殺全滅的行動,同樣也是接到指揮官「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的直接命令,
並親眼目睹了軍官在掃蕩村莊時,群體強暴婦女的行徑。在兩人的證詞中,也似乎印證了
緬甸軍四處搜刮村落和市場、幾乎強占所有資源的指控。同時他們還供出了一份包括自己
在內的19人名單,包含軍方直接涉及屠殺的人物、以及6名指揮官的姓名資料。
「這些自白陳述,證實了緬甸軍的指揮系統、以及犯下種族滅絕的行為責任。」影片曝光
之後,長年關注和支援緬甸人權議題的團體 Fortify Rights,向《美聯社》如此表示。
然而儘管包括 Fortify Rights、以及多家外媒的報導認為,影片的說法可信度高,描述
的內容也和先前的相關調查團資料沒有太大出入,但影片本身卻仍有許多疑問存在。
兩名軍人的影片畫面,都有打上若開軍的標誌、以及預先做好的英文字幕,但包括最早曝
光新聞的《美聯社》、《紐約時報》以及加拿大《CBC》在內,都表示目前仍難以獨立驗
證影片的完全真實性和拍攝背景;特別是身為緬甸逃兵的二人,是不是在受到若開軍的壓
力脅迫下才拍攝影片?尚不得而知。
不過若開軍也有針對兩名逃兵發表聲明,指出兩人「並沒有被若開軍關押」,但也沒有交
代影片的拍攝細節、和兩人目前的狀況。同時也有消息指出,兩人已被帶往荷蘭海牙的國
際法庭 ICJ 出庭作證,但相關說法卻又各說各話無從證實。
根據 Fortify Rights 的說法,兩人是在今年的8月中逃亡到緬甸與孟加拉的邊界,並要
求孟加拉政府能夠予以庇護,後來由孟加拉通報了 ICJ,並表示兩人目前都已經不在孟加
拉。然而孟加拉的說法,只證實了8月確實「有兩名緬甸國民出現在邊境、並向孟加拉政
府尋求庇護」,但官方並未透露這兩人的身分,是否就是 Myo Win Tun 和 Zaw Naing
Tun。
那麼兩人是否也如同消息指出的,已經送往海牙的ICJ?根據ICJ向《美聯社》的說法,兩
人目前為止尚未在ICJ的監護當中。《衛報》則指出,他們應在這週才會被送往海牙準備
做證的相關事宜。但他們究竟是如何逃出緬甸?又為何被若開軍抓到?要由哪些單位負責
送他們到 ICJ?還有許多疑問尚待釐清。
對於有緬甸軍首次出面、針對羅興亞人屠殺的證詞指控,緬甸軍方和政府截至9日下午,
都未做出任何回應。
「對於為羅興亞人的人權、以及緬甸的正義奮鬥掙扎的人而言,這將是紀念性的時刻。這
可能是第一次有來自緬甸的加害者,要向海牙國際法庭闡述犯行,以及第一次在法庭上有
屠殺事件的見證者。」人權組織 Fortify Rights 向外界表示。
此外,這起緬甸軍人的自白影片事件,釋出時間對於準備邁入11月大選的緬甸來說,也顯
得格外敏感。緬甸國會大選將在今年11月8日登場,羅興亞人的族群衝突也是牽動緬甸選
情的議題之一;去年翁山蘇姬出席 ICJ 的公聽會時,針對羅興亞屠殺事件的強硬態度和
辯駁,也被輿論認為是為了鞏固緬甸國內的支持。
《法新社》曾指出,翁山蘇姬在羅興亞人議題上,過去 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國際的譴責,
但是卻在緬甸國內有著壓倒性的支持,而在國際法庭「親上火線」的高調舉動,部分原因
也是為了2020年的選舉鋪路,凝結緬甸的民意。隨著選舉腳步的接近,今年8月份時,又
發生緬甸政府將一名羅興亞族裔的候選人——拉希德(Abdul Rasheed)——強制取消參
選資格的爭議事件。
現年58歲的拉希德,是目前緬甸極少數擁有緬甸籍的羅興亞人,而且還以「民主與人權黨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Party)黨員身分在政壇活動。拉希德原本將在今年11
月參選國會議員,但在8月11日時卻被若開邦的區域選委會突然「否決」參選資格,其理
由是:拉希德出生時,他的父母都還沒有取得緬甸公民身分。
對此決議,拉希德向《路透社》表達強烈不滿,並且舉證說明自己的父親早就取得公民身
分、還任職於緬甸的公家單位,但拉希德也心知肚明,這是緬甸關特意針對羅興亞人而來
的舉動,「羅興亞人被貶低、不能競選,將會上訴爭取到底。」儘管拉希德信念堅決,但
羅興亞裔的身分卻讓結局顯得希望渺茫。
歷經去年的ICJ公聽會之後,國際法庭在今年做出裁決,要求緬甸必須立法、盡可能地保
障羅興亞人的人權,杜絕種族滅絕的同時,也必須要保留有關屠殺羅興亞人的相關證據。
ICJ也要求緬甸官方必須針對相關事項,每半年進行一次報告,但在沒有實質監管和執行
約束力之下,緬甸政府的態度仍是一貫消極,「羅興亞人的遭遇被過分誇大了。」翁山蘇
姬如此對外表示。
───────────────────────────────────────
緬甸羅興亞人危機3周年 新冠疫情與惡劣天氣夾擊 難民掙扎過活
https://is.gd/Brv6fd
撰文:洪怡霖
引發大批羅興亞人(Rohingya)從緬甸(Myanmar)逃往孟加拉國(Bangladesh)的暴力
事件迄今已3周年,這些難民稱受到緬甸軍方迫害而逃離居住地,引起人權組織及多國政
府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現時在包括難民營的地方肆虐,他們在疫情之下
所面臨的危機更為嚴峻。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南亞地區主任哈馬迪(Saad Hammadi)在接受
巴基斯坦《自由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採訪時形容羅興亞難民的現況。報道9
月2日引述哈馬迪稱:「緬甸軍方把這數十萬羅興亞人從他們若開邦北部的家驅逐至孟加
拉國的難民營,3年之後,他們無以為家,沒有就學的地方,也沒有工作能維持生計。」
非牟利組織無國界醫生(MSF)也在講述羅興亞人的情況時稱,羅興亞難民仍棲身於令人
無法接受的惡劣環境之中,當地醫療系統本身已經很脆弱,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令它負荷更重。組織稱羅興亞人的健康水平普遍較低且缺乏疫苗保護,雖然現時難民營
內的環境比危機初期稍有改善,但絕大多數人仍然難以獲得包括廁所水和乾淨食水在內的
資源。此外,擁擠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特別容易受感染。
疫情惹恐慌 難民害怕求醫
無國界醫生還指出,難民營5月15日出現首位確診新冠肺炎的羅興亞人時,群眾不信任醫
療系統,導致謠言和錯誤消息四起,從而引發的恐懼情緒更導致有病人隱瞞病情,或被歧
視與恐嚇。這些現象都會令出現病徵的人不願測試或尋求治療,加速病毒傳播。
羅興亞人雖然是居住在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不過他們自1982年以來一直是無國籍人士。
緬甸政府聲稱羅興亞人是來自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但孟加拉亦拒絕承認羅興亞人為他們
的公民。根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羅興亞人自從1430
年代起已在若開邦(Rakhine)定居,但他們不屬於緬甸135個正式族群中的一員。
世居緬甸備受打壓 被逼冒險逃走
大多數羅興亞人是穆斯林,但緬甸大部分公民是佛教教徒。羅興亞人不為緬甸政府所承認
,在國境內也缺乏基本權利。他們無法享受緬甸的社會服務和教育政策,在若開邦以外的
地區活動亦會受到嚴厲的限制。緬甸政府還規定,若開邦某些鄉鎮的羅興亞人只能育有2
個孩子。
一些羅興亞人選擇逃離緬甸。卡塔爾半島電視台2018年4月18日報道指,自1970年代末以
來,有近100萬名羅興亞人因受廣泛的迫害而逃離緬甸。很多羅興亞人冒着生命危險,企
圖乘搭小船穿越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與安達曼海(Andaman Sea)到馬來西亞。國
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
間,有超過11.2萬人名羅興亞人逃離緬甸,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間則有超過8.7萬名羅
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國。
聯合國估計,在若開邦發生暴力事件之前,東南亞國家有達42萬羅興亞難民,而在緬甸境
內,則有約12萬名羅興亞人無家可歸。而聯合國難民署(UNHCR)指出,暴力事件發生後
,有超過65萬名羅興亞人逃亡到孟加拉國,另外或有超過1,000人在緬甸境內被殺,當中
絕大多數是羅興亞人。
留守反抗 代價是鮮血和生命
有些羅興亞人則選擇以實際行動反抗。若開邦2017年8月25日發生暴力事件,緬甸政府與
羅興亞人卻有不同說法。政府稱,羅興亞武裝分子當天襲擊警署後,軍方到場與叛亂分子
作戰。不過在大量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後,當中許多人都稱,是緬甸軍隊在當地佛教教徒
的支持下襲擊和殺害平民,同時焚燒他們的村莊。聯合國此後認為,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
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也指控緬甸進行種族清洗。
誰在為難民發聲?
此事引發國際關注,西非國家岡比亞(Gambia)2019年就緬甸涉屠殺羅興亞人一事提告。
加拿大和荷蘭2020年9月2日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有意通過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介入事件。
著名人權律師艾瑪古尼(Amal Clooney)已受僱代表馬爾代夫,與岡比亞一起控告緬甸。
除了國家,也有人權組織為羅興亞人爭取權益。國際鞏固人權組織(Fortify Rights)
2020年9月3日表示,在緬甸11月的選舉中,緬甸政府應確保所有符合投票年齡的羅興亞人
都有權利和機會投票,當中也包括身處孟加拉的難民。這些國家及非牟利組織施加壓力以
及發布資訊,能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紓緩羅興亞人的困境?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