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2021亞洲時代破曉 全球重心東移 東盟追上歐盟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1-01-05 07:15:56
標題: 2021亞洲時代破曉 全球重心東移 東盟追上歐盟
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ZIoPo1
作者:黃宇翔
https://i.imgur.com/FsHm24E.jpg
越南:進入歷史上最繁榮的時刻
二零二一年是「亞洲時代」元年,也是RCEP簽訂後的第一年,各項經濟指標顯示,世界的
經濟重心已經東移,在中國疫後強勁經濟引擎的領導下,與日本、韓國及東盟的互動形成
強大的經濟圈,但最讓人意外的,則是東盟勢力上升,逐漸與歐盟並駕齊驅,加速亞洲搶
奪經濟自由化、區域合作的話語權。
根據跨國諮詢公司麥克錫的統計,東盟的出口正在追上歐盟,與歐盟旗鼓相當,形成歷史
上東南亞最繁榮的時刻。根據購買力平價,中國的經濟生產總值已超越美國,印尼亦是世
界第八大經濟體,在十年後的二零三零年,不同跨國金融巨頭的預測當中,中國即便在外
匯計價上都應該是世界生產總值最大的國家,印尼則會進佔第四至第五位。日本、印尼、
印度、越南在二零三零年都會成為世界規模前二十名的經濟體。「亞洲時代」不光是中國
的獨腳戲,而是屬於所有亞洲國家的交響樂。
但亞洲時代也要面對地緣政治鬥爭的陰影,美國的軍事介入,要挑戰中國在區內崛起的軍
事力量,從南海到台海,都可能是彈藥庫。就在跨年之際,印度與越南軍演,中國與俄國
的戰略轟炸機協同演習,英國與法國都計劃派遣軍艦到亞洲。冷戰時期的硝煙味道,似乎
又再重新飄來。這也考驗很多經濟上正在富起來的國家,是否有新的智慧,不要被大國政
治博弈牽著鼻子走,而是要維持亞洲和平的榮景,不要被「巴爾幹島化」,陷入永無休止
的衝突。
世界經濟中心東移,源於製造業大規模遷移至亞洲,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構成部分。亞
洲國家通過勞動密集型工業進行資本的原始累積,建立起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中國、日
本、韓國已漸漸走過這個階段,現在印度、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在這個階段徘徊。
亞洲國家人口規模較歐洲國家為高,中國、印度都有約十四億人口,越南有一億二千萬人
口,印尼也有二億六千萬人口,本身市場規模龐大,具有濃厚發展潛力。
「亞洲時代」的里程碑,無疑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在十一月十五日簽訂,是
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員包括東盟十國、中日韓等十五國,覆蓋人口達到二十二億七
千萬,出口總額達到五萬二千億美元,皆佔全球總額百分之三十,不論出口、人口皆是自
貿區之冠。RCEP使中日韓三大區內經濟龍頭也建立了新的貿易關係,超越了「中日韓自貿
區」近十年談判、仍然無果的遺憾,也把屬於「五眼聯盟」、「盎格魯撒克遜」(Anglo-
Saxon)文化圈的澳洲、新西蘭也整合到同一自貿區內。
RCEP談判的層次自然是低過當年美國奧巴馬政府主導的TPP(現稱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
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沒有就金融服務、知識產權、區域仲裁作出太多明確的規定,但仍有電
子商務、競爭政策方面的規定,以滿足產業上遊國家的需要。這無疑是產業上遊的中日韓
讓步的結果,也是因為RCEP是由東盟倡議,首先要滿足了東盟十國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
給予予較多特殊、差別待遇,甚至規定經濟技術合作,使發展中國家能較快發展。RCEP主
要是規定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等二十個領域,有利於出口導向國家發展,打
入區內較發達的市場,這無疑是有利於勞動密集工業經濟主導的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
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也有利於中日韓繼續將部分工廠遷移到東南亞。
RCEP是使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重要一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歐洲持
續肆虐,未來兩三年歐洲的持續經濟衰退不難預見,反而東亞各國在疫情控制上較為優勝
,當然這也包括了氣候較溫暖的好處。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認為,RCEP將使全
球經濟規模增加一千八百六十億美元,並為成員國的GDP帶來百分之零點二的長期增長。
同樣就「彼得森」的研究來看,預計中國、日本、韓國的收入漲幅最大,分別為八百五十
億美元、四百八十億美元和二百三十億美元。從佔國家GDP的比例來看,馬來西亞、泰國
、越南也是主要受益者,會帶來百分之零點五至六的經濟增長。
亞洲區域整合的起點
RCEP由「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
,簡稱AMRO)所研究、倡議,AMRO最早以有限公司方式在新加坡成立,原意是用作支持「
清邁協議」運作以及對區內經濟進行宏觀監測,直到二零一六年才升格成為國際組織,由
東盟、中日韓共同出資,由此不難看出,AMRO肩負起區內總體經濟規劃,以至金融發展的
總體規劃,AMRO負責的「清邁協議」(CMI)就包括了維繫貨幣互換機制以及儲備措施。
隨著RCEP的階段性勝利,進入本國立法階段,若RCEP推進如預期般順利,那麼AMRO本身研
究已久的亞洲金融整合也很有可能被提上議程,AMRO本來就具有一定「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AMF)的色彩。早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之際,日本就於十一月在馬尼拉框架會
議上提出「亞洲貨幣基金組織」概念,計劃將東盟地區部分外匯集中起來,為陷入危機的
國家提供救助,但在當時美國反對、中國沉默之下不了了之。之後日本還提出「亞元」(
AU),構想亞洲共同貨幣整合東亞經濟。
時隔二十多年的今日,「清邁協議多邊化機制」(CMIM)下的東亞外匯儲備基金在二零一
二年就已經達到二千四百億美元,中國和日本共同是這個儲備的龍頭,各自貢獻了百分之
三十二的出資額。不難預見,隨著RCEP使區內經濟交往更趨頻繁,區內更需要一種可在各
國使用的貨幣,已具雛形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RO以及「亞元」的概念將被提到議事
程上,二零二一年可能就是經濟、金融領域「亞洲時代」的開端。
RCEP簽訂的前夕,大國們似乎都看到了東南亞地區未來的潛力,二零二零年十月,東南亞
變成了各大國外交的熱土,中、美、日部長級官員都在十月雲集東南亞。世上沒有無緣無
故的愛與恨,大國看重東南亞,無非是因為東南亞經濟實力上升,未來勞工密集型的工業
,尤其中低端的工業將以東南亞為中心,東南亞地區已握有了馬六甲航道、南海水道這些
世界重要的經濟樞紐,不論是從經濟、地緣政治博弈,東南亞都成為必爭之地。
大國外交聚焦東南亞
中、日、美於十月出訪東南亞依次如下:中國外長王毅在十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出訪柬埔寨
、寮國(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此前國防部長魏鳳和也在九月出訪汶萊、印尼、馬來
西亞和菲律賓;日本首相菅義偉首次外訪也選擇了在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出訪越南和印
尼兩個東盟大國,而非按傳統到美國出訪;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美國大選前最後一行也挑
了在東南亞,出訪東南亞三國印度、斯里蘭卡和越南。蓬佩奧出訪三國目的昭然若揭,就
是聯合三國圍堵中國。菅義偉首次外訪選擇東南亞而非美國,也不難理解,皆因日本日後
經濟增長最大市場就是東南亞,預計RCEP簽訂後將帶動日本經濟增長百分之一點一,對長
期近乎零增長的日本極為重要。至於中國,自然是為了「一帶一路」倡議而行。
綜觀各大國戰略,都包括了東南亞在戰略的一環裏,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印太
戰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菅義偉蕭規曹隨的「自由繁榮之弧」以及印度「東進
戰略」(Act East Policy,前身是「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這四大國的國際戰
略都把東南亞視為主要爭奪對象,大有「得東南亞者得天下」的局面。
東亞軍事活動頻繁
在這四大戰略籠罩之下,近年東亞,尤其是南海軍事演習、軍事活動頻繁,剛過去不久的
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國和俄羅斯空軍就舉行「第二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該機制建立於
二零一九年,至今已常態化,中方派出四架「轟-6」飛機,與俄方兩架「圖-95」飛機聯
合編隊,於日本海、東海有關空域組織聯合巡航,這無疑使區域局勢緊張,韓國軍方聲稱
中俄軍機「成群進入韓西防空識別區」,但防空識別區並非領空,韓國軍方也只是抗議而
已。
另一方面,美國與印度定期舉行的「馬拉巴爾軍演」(Exercise Malabar)也在區內有擴
大勢頭,於一九九二年創始時只有美國、印度參與,至二零一五年起則日本成為定期參與
國家,時至二零二零年,又加入了澳洲、新加坡,合共五國參與。美、日、澳、印四國自
二零零七年起就有「四方安全對話」,作為軍事交流機制,不久前蓬佩奧主導的「對話」
就更強調中國在疫情上的責任,把矛頭指向中國,儼如亞洲區內的「小北約」。
區域整合增加衝突風險
由此可見,中俄VS美印的兩大軍事集團漸漸成形,澳洲、日本尚且在兩者之間搖擺,但彼
此矛盾在二零二零年都上升到高峰,展望二零二一年將會更加嚴重。中印在班公湖地區多
次對峙,更爆發冷兵器為主的小規模械鬥(或低強度戰爭);至於中國、美國則幾年來都
在南海爆發衝突,中國更試射東風二十一導彈到南海,意圖震懾美國航母;中國和澳洲也
在二零二零年爆發貿易戰,中國抵制澳洲煤、農產品進口,凡此種種都代表隨著亞洲的價
值越來越大,也意味爆發區域衝突的風險正在增加。
二零二一年是「亞洲時代」的元年,但這並不一定代表亞洲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潛力即
便豐厚也需要人的意志去完成。亞洲要麼走向更緊密合作,建立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
,以至「區域整合」,使各國都放棄一定程度的本國利益,而達成區內集體利益的最大化
。但區域之內各國信任不進則退,退則爆發衝突風險系數增加,最差的結果就是東南亞各
國服務於不同的大國集團,成為大國鬥爭的工具,重覆「巴爾幹半島」的悲劇,引爆了第
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的紛亂時至今日尚有「科索沃問題」,長期廝殺直到二十
世紀末才稍為平息。
冷戰時期,東南亞各國就曾經飽受成為「帝國馬前卒」之苦,為了意識形態彼此攻伐,以
至國家為了意識形態分裂為二,同一民族即便是親友都分割兩地,數十年不得相見,甚至
老死不相往來,這些情形都見諸於台海兩岸、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印尼、韓國、泰國、
台灣,以至中國大陸都為了意識形態,逕行屠殺以清除異己,留下永難磨滅的歷史傷口。
走出新冷戰陰霾
亞洲各國都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曾經因為意識形態分裂,付出沉重的代價。二零二一年
是「亞洲時代」的起點,但卻不是一條平路,需要各國相互理解的智慧,通過「冷戰歷史
記憶」的教訓,亞洲人理應有能力走出「新冷戰」的陰霾,基於彼此利益、人類交流的需
要,走向更緊密的「區域合作」,以至整合,迎來「亞洲時代」的破曉時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