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希望黯淡:北約軍事干預利比亞十年後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qslk
作者:Kersten Knipp
2011年,北約出手,對利比亞境內起來反抗獨裁者卡扎菲的武裝團體提供支持。10年過去
了,事實證明,與軍事幹預相連的希望並未能實現。
(德國之聲中文網)
十年前的起義本應帶來轉折:2011年2月,利比亞人也在「阿拉伯之春」走上街頭,抗議
統治者卡扎菲獨裁政權。自1969年起,他鐵腕執政40餘年。抗議運動很快轉成軍事對抗,
部分軍人投向示威者,部分軍人則繼續站在卡扎菲一邊。
暴力事件迅速升級。3月17日,聯合國授權國際社會採取軍事行動保護民眾,自然也就支
持了卡扎菲的反對者。兩天後,美、英、法等國開始對卡扎菲軍隊實施空襲。3月31日,
北約接管行動指揮權,對反政府武裝提供空中支持。
數月之後的2011年10月,反政府武裝攻佔了卡扎菲的家鄉蘇爾特。10月20日,這名在逃強
人遭反叛人士追殺。一張傳遍全球的手機照片上,這名被殺獨裁者的血臉赫然在目。
希望落空
起初,卡扎菲之死在西方政治家眼裡乃是一個新開始的機會。時任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
Guido Westerwelle)表示,「我們希望利比亞人民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獨裁統治後,現在
能夠為自己的國家開啟一個新的、和平的、民主的篇章。在通往更美好、和平與民主未來
的道路上,我們與新利比亞肩並肩」。
這一希望並未成為現實。利比亞國內暴力沒有停止,導致內戰多年持續。因此,從今天的
角度看,北約的使命只是有限成功。
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Ebert-Stiftung)突尼斯辦公室利比亞項目經理
克萊斯(Thomas Claes)指出,北約的干預肯定導致了卡扎菲政權直接侵犯人權行為的停
止,或大幅度減少,緩和了當時的直接軍事衝突,挽救了生命,「然而,它並沒有成功地
使利比亞長期穩定和民主化。」不過,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強調,「必須指出,該國
今天的不穩定源於卡扎菲時代的政策和犯罪,而其程度遠大於北約的干預。」
日內瓦政治共識
近幾個月來,在聯合國主持下,終於成功說服了地方勢力來達成停火協議,這也是因為其
中一些勢力意識到,利比亞早已成為土耳其和俄羅斯等外部勢力介入的國際衝突舞台,若
無政治解決,國家就會像敘利亞一樣,徹底分崩離析。與此同時,來自利比亞民眾的壓力
也越來越大。
在此背景下,各方在二月初的聯合國會議上獲突破性進展:理論上代表全體利比亞人民的
代表團選舉出一個全利比亞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的最重要目標:籌備定於2021年12月舉行
的議會選舉。此外,新憲法和新選舉法將在此之前生效。此後,臨時政府解散。
克萊斯強調,這一路線圖原則上指向積極,但也有一些問題,例如,新任總理阿卜杜勒-
哈米德-德貝巴(Abdel-Hamid Dbeibah)連日來面臨聯合國一份機密文件中提出的腐敗指
控:他被指收買了一些代表的選票。他本人予以否認。克萊斯認為,若指控屬實,則人們
的這一印象就會強化,即:德貝巴不會只願意任職到12月。
協議腐敗?
可以確定的是,新總理的內閣班子之大引人矚目:由近30名部長和國務秘書組成。克萊斯
猜測,這很可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使盡可能多的派系滿意。他指出,「當然,這是通過
金融手段實現的。每一集團接管一個部,經此獲得國家資金,然後將這些資金分配給自己
的客戶群體。在我看來,這種發展是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現實境況。」
此外,克萊斯也不排除這一可能性,即:2014年以來任職的利比亞議員也可能力推在12月
之後仍得以保留原職。在這裡,獲國家資金這一動機亦相當明顯,共識和腐敗相得益彰。
克萊斯指出,「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利比亞可能會發展出一種盜賊制度,在該制度下,
腐敗實際是體系的一部分。」
穩定與和平這一利比亞未來的最重要目標似乎使該制度顯得合理。只是,10年前反卡扎菲
起義和北約的干預,在政治上原有更具雄心的目標。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