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美會談背後或有各自國內政治需求

作者: tcancer (Vairocana)   2021-03-20 08:52:22
標題:中美阿拉斯加「火爆」會談背後或有各自國內政治需求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464982
馮兆音
BBC中文駐北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中美首次高級別官員面對面會談在美國阿拉斯加結束。雙方火藥味十足
的唇槍舌劍引人注目,引發各種評述。
代表中國出席會議的是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美國的代表則
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
布林肯在會後形容對話是「艱難而直接的」。他還向媒體表示,雙方談到存在根本分歧的
議題,包括新疆、香港、西藏、台灣問題,以及中國在網絡空間的作為。「當我們明確直
接地表達這些關切時,得到了戒備的回應,這不令人意外。」
楊潔篪則在中方記者會上表示,會議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有益的」,但他指出,雙方
仍存在重要的分歧。
有分析認為,雙方此次會議均顯然是有備而來,儘管言語激烈程度可能出乎意料,但雙方
都有各自國內政治需求。
阿拉斯加會議概況
雙方代表兩日內共展開了三輪會議。18日當地時間下午與晚上舉行了兩輪,19日早上第三
輪。
會議大部分時間閉門進行,但向媒體開放、常規只限於數分鐘的開場白部分,卻因雙方激
烈交鋒而延長至一個小時以上。
中美高官的唇槍舌劍暴露兩國當前深刻的分歧。有分析認為,這顯示本次世界矚目的會議
,不僅沒有為中美關係「破冰」,似乎還可能寓示著雙邊關係進入了「冰河世紀」。
中美外交官唇槍舌劍
常理來說禮節性的外交會議開幕致辭,在中美阿拉斯加會議期間演變為唇槍舌劍的交鋒。
首日會議伊始,布林肯與沙利文分別緻辭,語氣平和但姿態強硬。
布林肯稱,美方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對台的政策,以及對美國的黑客攻擊與對美國盟友
的經濟脅迫行為的關切。這些問題威脅到國際秩序,並非僅僅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沙利文強調美方會保護盟友與夥伴的利益,表示並不尋求衝突,但歡迎「激烈的競爭」。
楊潔篪代表中方率先發言,他表示中方主張「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
國際體系,而非「以一小部分國家制定的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他還猛烈抨擊美國的人權問題,建議美國「管好自己的事兒」。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稱,楊潔篪的冗長髮言除了闡明中國的立場,「更多的是對美國
的『訓斥』」。該報形容,楊潔篪「灼熱的言辭讓不少人瞠目結舌」。
楊潔篪發言結束後,布林肯開了個玩笑:「要給譯員漲薪了。」
王毅緊接著的發言比楊潔篪的簡短,他告誡美國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霸權行徑」。「這
個老毛病應該要改一改了。」
會議之後,兩國官員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外交禮儀,超時進行陳述,或得到了額外的發言機
會。
根據現場錄影,雙方外交官的首輪發言中,布林肯與沙利文分別作了2分多鐘的開場白,
楊潔篪的發言約持續了18分鐘,王毅的講話約為4分鐘。
中方的開場白後,布林肯與沙利文再分別做了2分鐘長的回應。沙利文意有所指地說,希
望這場對話並非「各說各話,或長篇大論」,而是解釋立場、聆聽對方的機會。
楊潔篪隨即作出火力全開的回應,他批評美方不尊重外交禮節,並說出了之後在中國互聯
網上廣泛流傳的發言:「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跟中國
談話……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
關於記者何時離場的爭執
另外,雙方代表團對於何時讓媒體離場也產生了分歧意見。
在楊潔篪與王毅的首輪發言英文翻譯結束後,開幕致辭本應結束,現場記者被告知需離開
房間。
此時,布林肯與沙利文要求記者留下來,記錄美方的回應。
他們強調,美方一向正視自身的缺點,作為一個自信的國家,並不諱言自己的失敗,並始
終自我改善。
布林肯回顧拜登總統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次過往會晤中,曾對習表示,「賭美國
輸從來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今天仍是如此。」
美方回應結束後,記者再次被告知是時候離場了。鳳凰衛視的記者高聲提問:「你們為什
麼在對話前制裁中國?」
此時,中方代表團指責美方有多一輪的發言,做法並不公平。楊潔篪質問美方:「幹嘛害
怕記者,不是講民主嗎?」這段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熱傳。
雙方有備而來
BBC駐美國國務院記者芭芭拉·普萊特·厄舍爾(Barbara Plett Usher)形容,中美高層
外交官的公開交鋒「非同尋常地不符合外交慣例」,尤其是在美國新政府上任、美中兩國
尋求改善關係之時。
她認為,拜登團隊此前毫不諱言地批評北京當局,並在會議前夕對華實施新制裁,中國外
交官明顯做好反擊的凖備而來。厄舍爾還指出,雙方在媒體鏡頭前的唇槍舌戰,或有作勢
的成分。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評價稱,雙方的發言都不是即興而為,「而是做了充分凖備與沙盤
推演」。
美方官員此前就對會議成果的期望設得很低,僅從開幕致辭來看,會談出師不利。
不過,雙方在閉門會談時的氣氛與內容,或與開幕致辭迥異,不排除對話是「先兵後禮」
、「先硬後軟」。
美國一名高層官員在首輪會議後表示,閉門會議的氣氛平靜,談話是「有實質內容、嚴肅
、直接的」。這輪會晤從原定的2個小時延長至將近4小時。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第二輪會談結束後對中國媒體表示,雙方談到很多地區問題。關於首
輪會談時氣氛緊張的情況,王毅回應稱:「談不上緊張,雙方闡述各自的立場。」
國內政治需求
更有分析認為,美中代表在媒體鏡頭前的「硬氣」,其實背後驅動力非常可能是各自國內
的政治需求。
分析指出,在華盛頓,對華強硬已成為共和、民主兩黨僅有的少數共識之一,主流民意也
支持鷹派的對華政策。
近期公佈的民調顯示,89%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手,而非夥伴;七成人支持
實施對華強硬的政策,即便傷害經濟利益,也要敦促中國改善人權。
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幾乎沒有修改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在公開表態中頻頻對中國放出
「狠話」。
而在國家主義日趨高漲的中國,「對美國挺直腰桿子」亦是能調動民意的政治取向。
阿拉斯加對話期間,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不少民眾讚揚中國外交官的「硬氣」表現。
在首日會議後不久,一張題為「兩個辛丑年對比」的圖片在官媒的推力下迅速登上了微博
熱搜。圖片組合了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現場的歷史照片、以及本週中美高層對話的照片,
兩場會議的舉行年份皆為辛丑年。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的微博發佈了這張圖片,並引用楊潔篪關於「美國沒有資格」的發
言。
有的微博網友回應稱,曾經的辛丑年是「中國人的恥辱」,如今的辛丑年是「中國人的驕
傲」。有人則形容這場會議是美方設下的"鴻門宴"。
中美高層對話以硝煙為開端,雙方能否獲得某種程度的共識,為拜登時期中美交往立下基
本框架,目前尚不明確。
美國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日前
對路透社表示,雙方早前的強硬髮言,為對話演變為互相指責增添了風險。
「如果這場會議被認定為徹頭徹尾的失敗,兩方都沒有好處。」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