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外事活動頻頻 中國欲走出外交困境?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rQlZ
作者:葉宣(綜合報導)
在中國與歐美國家官方關係日益緊張之際,北京與亞洲鄰國的外交互訪則相當頻繁。本週
將有五國外長訪問中國。有分析認為,近期積極的外事活動顯示中國有意擴展自己的聯盟。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外交部週二(3月30日)宣佈,新加坡外長維文、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印度尼西
亞外長蕾特諾、菲律賓外長洛欽應中國外長王毅要請,將於3月31日至4月2日訪問中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四國外長來訪,再次體現了中國
同東南亞鄰國「常來常往、越走越親的深情厚誼」。
今年是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華春瑩表示,中方期待通過此次訪問,「同東協
國家就當前地區和國際形勢加強溝通,進一步落實高層重要共識,增強戰略互信,深化抗
疫和發展合作,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東協關係以及中國同相關國家雙邊關係
邁上新高度,更好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
王毅今年一月曾出訪包括印尼和菲律賓在內的多個東南亞國家。在國際社會關注南中國海
局勢的背景下,中國對與這一地區國家關係重視有加。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連續第二個月在南海舉行軍事演習。中國國家海事局3月31日
發布通通告稱,4月1日至31日將在南海進行軍事訓練,禁止船舶進入相關水域。而此前,
中國軍方已在南海雷州半島西部海域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軍演。
韓國重申不選邊
3月31日,韓國外交部宣佈,韓國外長鄭義溶將於4月2日、3日訪問中國,並在廈門與中國
外長王毅舉行會談。韓聯社報導稱,在美國積極拉攏韓國等主要盟國牽制中國的情況下,
此次中韓外長會談備受關注。預計雙方將就包括北韓問題在內的韓半島局勢、攜手應對新
冠疫情等合作方案交換意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韓等雙邊高層交流方案也可能在討論
之列。
路透社則援引韓國外交圈人士透露,鄭義溶可能試圖說服北京放寬對韓國文化娛樂產品的
限制。2016年薩德導彈危機引發中韓外交關係惡化後,包括影視劇在內的韓國流行文化產
品在中國受到抵制。
鄭義溶週三在一次吹風會上再次駁斥了認為韓國必須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的說法。
「我們的基本立場很明確:在韓美聯盟的穩固基礎上,(韓國)政府堅持推動韓中關係協
調發展的立場。」
新秩序、新盟友?
今年3月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會晤之前,美國國務卿和防長曾出訪日韓兩個東亞盟國,協
調對華立場。
在不歡而散的阿拉斯加會談後,俄羅斯外交部長隨即訪問中國,兩國外長一同譴責西方的
的霸凌和干涉他國內政的行徑。隨後,王毅出訪中東,訪問了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
這樣的美國的傳統盟友,還訪問了伊朗,並同伊朗簽署了一項全面投資協議。
《紐約時報》週二發表分析文章指出,這些外交動作所傳遞的訊息很明顯:「中國希望把
自己放在主要挑戰者的位置,挑戰以美國為首,通常以民主、尊重人權和遵守法治為指導
原則的國際秩序」。
中國外長王毅曾表示,西方所援引的秩序「不代表國際社會的意志」。而中國試圖組建與
之對抗的聯盟,從而領導新的國際秩序。
《時報》引述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 研究中國問題的教授魯樂漢 (John De-
lury)的分析說, 「他們實際上是在試圖建立這樣的論調——我們才是更負責任的大國,
我們不是攪局者,也不是邪惡軸心。」
───────────────────────────────────────
冷戰前後的中俄聯手:北京的伙伴地位由弱變強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56583677
今年初中國外長王毅就說今年中俄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兩國戰略合作「沒有止境,沒
有禁區,沒有上限」。許多評論認為中俄間已經存在針對美國的實際結盟,但也一直有質
疑說,中俄存在潛在分歧,兩國難以長久聯合。
3月19日在阿拉斯加中美戰略對話中,中國最高級的外交主管楊潔篪和外長王毅同美國國
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薩利文一番唇槍舌劍。旋即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問中國,同
王毅會談後齊聲譴責了美國的所謂單邊霸權和干涉主義。
美國媒體報道說,俄羅斯和中國空前接近,正在形成反美聯盟。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負責
人,前國防部官員多夫·薩克海姆(Dov S. Zakheim)認為,俄羅斯和中國在中美阿拉斯加
會談後對華盛頓亮明瞭一致立場,即挑戰美國的領導權和在全世界傳播美國價值的努力。
給肯尼迪下馬威
多夫·薩克海姆在《國會山報》撰文把阿拉斯加中國強硬表態,楊潔篪給布林肯和薩利文
當頭棒喝同冷戰期間赫魯曉夫警告肯尼迪相提並論。
1961年"豬灣登陸"失敗6周後,剛擔任美國總統不久的肯尼迪在維也納同蘇聯領導人赫魯
曉夫舉行的峰會上再次遭遇挫折。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如果美國膽敢在柏林挑戰蘇聯,
就意味著戰爭。
肯尼迪對赫魯曉夫的強硬毫無凖備,被搞得措手不及。他事後對《紐約時報》說,那是他
人生最糟糕的經歷之一,赫魯曉夫「把我徹底打懵了」。
《肯尼迪》一書的作者理查德·里夫斯(Richard Reeves)說,當時61歲的赫魯曉夫對翻
譯說,「這個人(44歲的肯尼迪)太缺乏經驗,甚至不成熟。跟他比,艾森豪威爾就是個
有智慧,有眼光的人。」
裏夫斯說,當時的赫魯曉夫「和現在的普京一樣,想被美國當作平起平坐的一方」。當時
肯尼迪對赫魯曉夫說,他認為蘇聯和中國的軍力同美國與西歐盟國的兵力旗鼓相當。這令
美國參聯會主席雷姆尼澤大為驚恐。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文件記載,赫魯曉夫說,如果美國挑戰蘇聯在柏林的地位,蘇聯「必將
做出回應」,並且威脅說「完全由美國來決定是否要戰爭還是和平」。肯尼迪也不甘示弱
:「戰爭過後,就是寒冷的冬天(指核大戰後的核冬天)。」
在阿拉斯加中美戰略會談上,楊潔篪和王毅可能也想用同樣的辦法對付新上任不久的美國
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薩利文。但美國國防部官員多夫·薩克海姆認為,布林肯和
薩利文並沒有表現出膽怯,他們至少做出旗鼓相當的回應,指責中國破壞香港民主,粗暴
對待維吾爾人以及在亞洲有霸權行為。華盛頓還對中國個別官員做出制裁。
中國挑戰姿態加強
第一次中俄結盟始於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的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
蘇同盟在10年後瓦解。
1961年中國和蘇聯同盟開始在意識形態上分道揚鑣。中共認為赫魯曉夫的「全民黨」和「
全民國家」是修正主義,而且反對蘇聯同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的想法,認為世界大戰不
可避免。
冷戰後俄羅斯和中國在1997年形成戰略伙伴關係。2001年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訪問莫斯科同
普京簽署了兩國的睦鄰友好條約。兩國開始共同關注冷戰後美國全球影響力擴大及其導彈
防禦計劃。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開始執行「向亞洲傾斜」戰略,加強了對中國的安全壓力。2014年俄
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受到美國和西方的制裁。中國專家說,來自美國及盟友的安全壓力增
加了中俄在安全領域合作的需要。
2019年6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訪問莫斯科同普京簽署了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
係」的聲明。中俄提升戰略合作關係當時被《紐約時報》評論視為向結盟邁出的又一步,
是對美國潛在的戰略挑戰。
不過當時強調俄中戰略利益差異的分析認為,中國是現有國際間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並沒
有像俄羅斯那樣反對現有國際秩序。但在中俄外長聯合譴責西方干涉與制裁,以及中國同
伊朗簽署經濟和安全合作協議後,《紐約時報》社論(3月30日)說,中國現在成了美國
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主要挑戰者,而且希望主導新的世界秩序。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