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篇故事時一直注意到文章中充滿絢爛色彩(我也不解為何自己會把焦點擺在這?)
,但隨著故事黯然結束,篇幅裡的五顏六色反而襯著結尾更加滄桑悲涼,有種美麗泡泡幻
滅後的孤寂感。(喔 這是讀後心情分享^_____^)
基本上我站在一個同情的角度看待Miss Brill的fantasy。Miss Brill如同她的皮草
不適合外面天氣般不適合外面世界,但她試圖走出小房間、試圖接觸人群,就連偷聽別人
講話的行為,不也是Miss Brill積極地想融入周遭世界所做的努力嗎?她讓自己產生與別人
擁有某種親密連結的假象、產生世界一片美好的幻想,雖然看來是安慰自己、欺騙自己的
消極手段,但當不能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溫暖、力量時,也許藉著fantasy才能使我們努力
活著。小六時習慣性遲到,人家說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有一天匆匆忙忙的出門後,
悲劇就發生了-我穿了左右兩隻不一樣的鞋,還是很悲傷的一紅一白;在學校可以把腳藏在
桌子下,但放學後就得邊走邊接受同學莫名的大呼小叫和眾人挾著竊笑的注視,原本我很
窘迫很難過,但走了一段路後我開始想像大家在欣羨、仰慕我特殊穿搭風格,慢慢地我
不再低著頭而是直視前方走回家。這是個很怪的例子,但我想人生有很多事情不是想改變
就能改變(例如Miss Brill與人群間的距離感和我無可奈何的鞋子),很本能地我們會想
辦法讓自己產生走下去的勇氣,像Gone with the Wind裡的Scarlett常說"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幻想或許誇張、甚至美化了事物本質,但它不過是一種較為
極端的寄託手段罷了。
課堂上討論Miss Brill幻想被戳破、被逼著面對最真實的現實後,是否能再次
鼓起勇氣走入人群,而我悲觀地認為不會。之所以會有fantasy、會需要包裝真實的一面
,不正是因為處境的不堪和自己的脆弱?既此,在如此沉重打擊後的Miss Brill要恢復
已屬不易,遑論再次走入人群。
最後,故事描寫Miss Brill拿下自己最喜歡的皮草,並藏入小盒子時,我想是不是
某部分代表著:若要符合大眾模式、融入群體生活時,有時必須放棄自己的喜好?再者,
如果皮草象徵Miss Brill的話,是不是為了迎合社會印象觀感,連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有時都得隱藏起來?如果真的有這意思的話,那麼那聲啜泣也令人心有戚戚然了。
B98102055